新华社客户端南京8月13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孙敏轩研究员领衔的科学团队最新发现一种在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免疫调节分子:核磷蛋白(NPM1)。这一研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特别是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预后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
孙敏轩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疾病,且易进展为结直肠癌,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但迄今为止,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此次,科研人员从炎症性肠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共患病率较高这一线索入手,对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展开系统研究。
研究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高频突变分子:核磷蛋白(NPM1)在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具体来讲,核磷蛋白通过调节三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线粒体功能,增强了这种淋巴细胞的活性,促进黏膜免疫,对整个肠道稳态起到保护作用。
而在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患者体内,核磷蛋白表达遭到大幅抑制,肠道稳态无法维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进展大大加快。
“新的研究成果为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随着对核磷蛋白理解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会更加清晰,未来还可能开发出针对这一分子的新型治疗方法。”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苏州医工所博士后赵容川说。
(来源:http://www.js.xinhuanet.com/20240813/f8033724972e4c11957f2c689399b4d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