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刘晓平
岁末年初,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好消息频传:
近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瞪羚企业评估结果,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有34家企业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3)》,榜单对全国348个科技城(含科学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位于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苏州科技城位列全国第13位。
创新发展向来不是“独角戏”,既需要理念的“破冰”,又需要制度的“护航”;既需要企业的“探路”,又需要人才的“泉涌”。如何推动政府、市场、人才等各层面“多向奔赴”,让每一份创新活力尽情奔涌?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集聚人才,形成创新“三次方”效应,让创新赛道更多元,创新主体更活力,创新要素更充沛。
向上的时光,创新的足迹。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创新活力正流淌在每个角落、每寸土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布局多元赛道——
三个“千亿级”集聚竞争新优势
强强联手,协同创新。最近,电子测量仪器公司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光子产业领军企业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公司达成了业务合作。
作为全球领先的测试和测量仪器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普源精电在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的同时,也将眼光聚焦于进一步拓宽企业前沿技术的应用覆盖,此次与长光华芯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拓宽供应链和产业链,与周边优质企业共生发展。
看似简单的一次合作,背后是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抢抓未来发展机遇的不断努力。
在这里,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共识始终清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必须狠抓产业技术创新。面对数字经济的滚滚浪潮,如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入开展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的合作,打造形成产业聚合优势,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破题之道。
围绕新兴产业,布局多元赛道。辖区不仅针对性地成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高档数控机床与核心功能部件、云数智产业生态等一批创新联合体等开展协同创新,还引进了南京大学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科医工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科研平台。同时,为了让院所、企业之间更紧密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落地,去年,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征集了14项院所平台“揭榜挂帅”项目,促成多家院所与企业对接并签约。
先人一步天地宽。逐浪“数字蓝海”,如今,在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瞄准三个“千亿级”,正集聚起竞争新优势。
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引育了长光华芯、固锝电子以及和林微纳、裕太微电子、贝克微电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集聚了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等一流科研院所,建设了太湖光子科技园等国际化专业园区,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联盟、半导体激光国家级创新中心,在专业领域创造了众多的第一和唯一。
打造千亿级数字与智能产业创新集群,引入了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富士通通信、阿里云、山石网科、普源精电、安硕软科等“头雁企业”;围绕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天准精密、华晓精密、科可瑞尔、东菱振动、纽威数控等攻克了一大批“卡脖子”问题。
打造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群,累计拥有医疗器械相关企业700余家,鱼跃医疗、中生北控、恒瑞医疗等头部企业发展壮大,心擎医疗、诺一迈尔、科塞尔等行业巨头纷纷集聚。获批国家高企62家、各类独角兽培育企业、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84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年产值基本保持30%以上增速。
激活企业活力——
突破技术壁垒“弄潮儿”主动应变求变
26年匠心不改,只为打造顶尖骨科机器人。
近日,苏州铸正机器人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作为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由铸正机器人研发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设备”首创了直观图像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局麻手术的脊柱手术,“既减少时间,又提高精准性,这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重大突破。”董事长胡磊说。
不断打破壁垒,主动应变求变,从来不缺“弄潮儿”。在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一个个“国际首次”“打破垄断”就是最好的见证。
就在这一两年间,长光华芯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平台公司,突破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的海外厂商垄断;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参与研发制作的太空血管组织芯片,完成了国际上首次血管组织芯片在长期微重力条件下的培养实验,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无双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通过公示期,正式进入特别审查程序。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活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体制新、机制活则环境优、发展快。在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创新活力迸发的背后是精准专业、高效的配套服务:
借力太湖科学城、太湖光子中心建设、高光二十条发布等机遇,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整合政策、资金、服务资源,按类别、分阶段、差别化助力企业成长,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建立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太湖光子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专项母基金。
科创沃土生机勃勃、活力奔涌。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仅2019年以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就走出了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截至目前,已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2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376家,省级以上独角兽企业1家,市级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25家、瞪羚企业123家。
创新要素集聚——
多向发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归谷”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有活力,创新“春水”就能奔涌向前,源源不断。
刚刚过去的2023年,心擎医疗(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及创始人兼CEO徐博翎收获满满:企业入选2023年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苏州市第三批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名单;团队的介入式人工心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设备”认定。“选对了筑梦的地方,成就了今天的奇迹。”徐博翎说。
在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徐博翎的“奇迹”并不是个案。得人才者,得竞争力、得创新力。引进一名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产业,如何让这样的招才引智模式,在辖区不断复制推广,为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不断完善爱才、育才、引才、用才全链条,多向发力正让人才与区域发展“双向奔赴”。
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高品质人才社区是最佳样板。突出人才发展需求导向,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构建“一轴一带,一核五区”的战略格局,即太湖大道科创发展轴、太湖科学田园风光带,重大科创功能核、交叉平台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区、城市服务配套区、未来产业创新区、江南文化休闲区,通过导入高端要素、完善优质配套、提升品质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归谷”。
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已获批各级领军人才140项,其中苏州市级及以上53项,“包揽”了苏州高新区的两个省创新创业团队、唯一的姑苏领军最高档次500万元经费立项项目、全区唯一的区领军重点创新团队。苏州中科地星创新技术研究所的朱日祥院士团队还入选了“苏州市顶尖人才团队”。
创新永不止步,大潮奔涌向前。新一年,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将继续强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南大、医工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谋划布局更多高能级科技基础设施。引创新人才,力争今年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获批数保持全区前列。优创新生态,推动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形成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加创新联合体“黏性”,引导存量企业向“制造+总部、制造+研发”转变。
“我们将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更加坚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树立超常决心、拿出硬核举措、干出扎实业绩,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卢潮说。
(来源: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193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