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自立自强,江苏跑出加速度

作者: 时间:2023-07-05

  □ 本报记者 张宣 杨频萍 程晓琳

  6月29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在南京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一家该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中心的揭牌掀开了江苏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一角,彰显我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信心与决心。

  党的二十大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以来,江苏始终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不断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先后突破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成果。创新,已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

  要履行好“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这一光荣使命,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今年3月份以来,江苏科研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喜讯频传,从高校到科研院所,创新的活力不断迸发。

  4月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夏海云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最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这项工作被美国物理协会专题报道。在实际应用中,这台分辨率达到亚米级(0.9米)的多普勒激光雷达可以更清晰地捕捉精细的动力学结构,从而推动飞机的各项设计优化。夏海云表示,大家立志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激光雷达,“现在的成绩只是过去工作的一个总结,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团结奋进、矢志创新,朝着更好的激光雷达进军!”

  5月,国际顶级刊物《自然》发来接收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的殷俊教授与曼彻斯特大学Artem Mishchenko团队合作的一项新发现,将当前广受关注的二维扭转电子学研究拓展到三维体系,为调控体块材料的物性提供了新途径。相关成果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通讯单位被《自然》刊物接收,即将正式刊发。“这是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实写照。”殷俊说。

  基于碳化硅器件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平台充电速度提高5—10倍,续航里程提高8%以上……今年5月,中国电科55所牵头研发的“高性能高可靠碳化硅MOSFET技术及应用”通过技术鉴定。“我们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贯通碳化硅材料、芯片、模块全产业链量产平台,在国内率先研制出750V/150A、1200V/100A和6500V/25A的大电流碳化硅MOSFET器件,实现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碳化硅MOSFET批量供货,有力保障碳化硅功率器件供应链安全,支撑产业链向高端跃升。”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柏松说,目前,55所研制的碳化硅MOSFET芯片已为一线车企百万辆新能源汽车批量供货,正随车奔驰在祖国大江南北。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为江苏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要告别‘单打独斗’,主打‘集团战’!”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盛虹集团牵头组建的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江苏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创新中心努力发挥平台效应,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功能纤维领域的创新突破,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提升了全行业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牵头整合行业资源,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瓶颈,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进一步提升江苏产业核心竞争力。”

  夏日里,江南大学“协同创新大楼”新入驻了一批国内领军和骨干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强校地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育人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关键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说,江南大学联合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入驻“协同创新大楼”的国内领军和骨干企业为产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代新征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江苏的重大战略机遇。”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今年3月份以来,省科技厅加强与省市有关方面协调对接,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创新、重大平台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园区提质增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开放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要求,以实际行动助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6月27日,我省召开“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省科技厅公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线图”:到2025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到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科技竞争发挥重要的支撑、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5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辖的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以“高时空分辨双模神经微电极阵列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斩获202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支科研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教授陈弘达领衔,不仅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还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功孵化一家专研型科技公司,为科学研究、智慧医疗等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江苏产研院布局的专业研究所实行‘团队控股’新型运行机制,将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给予项目团队,并将运营资金的增值部分按股权分配,这无疑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自然就会产出重磅科技成果。”陈弘达说。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优良的创新生态。“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为江苏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供给,支撑服务产业创新生态建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

  3月,南京大学以“广域态势感知”攻关团队为试点,开展“有组织科研重大攻关任务示范区”建设,重点筹建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大平台,以重点领域带动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探索。组织各学院瞄准一个国家战略、一项关键核心技术组建攻关团队。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姜田说:“以强化有组织科研能力为目标,南大正建立校内科研平台考评机制,探索以科研团队为单位的发展和考评机制;瞄准硅基视觉等前沿方向,在战略性科学家的引领下,组织开展揭榜挂帅攻关;面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开展全校大讨论大集成,谋划建设大平台;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动我国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运行。”

  前不久,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研发的“重大多发慢病大数据预测预警平台”与“智能骨密度测量工作站”两项创新成果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亮相。据悉,这两项创新成果在国内均属首创。“现在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越来越少了,跑腿少了,报销流程更简便了,审批也更快了。重磅科技成果的产出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搞创新。”高欣说,自项目开展以来,多个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创新政策集中发力,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自主权有所增加,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制度越来越完善,科研环境越来越有利于释放创新活力。

(来源: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7/05/node_1.html#content_121469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