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新华日报》第6版
南北“牵手”,换个“牵”法怎么干?塑造人才引领发展新动能,从哪些关键点发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增”的空间在哪?让孩子都拥有快乐童年将如何部署?医联体、医共体如何让百姓不出远门看上好大夫?本期,我们邀请7位代表委员为大家作解读。
蔡剑峰代表
徐源代表
南北“牵手”,
换个“牵”法怎么干?
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在“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新征程、新起点,南北“牵手”,换个“牵”法怎么干?省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市长蔡剑峰这样说——
去年,苏州张家港与宿迁宿豫区共同签署《2022—2025年共建工业园区合作协议》,开启新一轮南北挂钩合作与园区共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获批省级特色园区,全年新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超36亿元,7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南北挂钩合作部署要求,张家港以共建园区为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发力点,全力做好结对帮扶,携手推进共同富裕。
完善共建机制,推动双方联系更紧密。健全对接机制、畅通交流通道、强化互访共商,全面提升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水平,支持镇、村、部门、社会机构全面结对。地方主官及各部门、板块“一把手”每年互访并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协调解决南北帮扶合作中重大事项、具体问题。定期互派干部挂职,加大双向交流、培训跟岗的频次及力度,推动两地干部探寻更多“互补点”“共振点”。
强化产业协作,推动项目建设增质效。坚持一体化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式对接产业转移需求、高效化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促进产业项目高水平转移与高质量承接。推动构建产业链联盟,将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的首选地,促进园区发展提档升级。推进在张家港的科创飞地、设在共建园区的科创社区的建设,打造“研发+生产”产业共建模式,探索“项目孵化在张家港、成果转化在宿豫”的协作模式。
拓宽共建领域,推动合作成果更丰硕。以更大力度推动合作向社会事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延伸。推动市(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协作;聚焦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支持宿豫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型肉禽、绿色果蔬、优质籼米三大主导产业,鼓励张家港社会主体开发、利用、采购宿豫农产品资源,带动更多宿豫群众增收致富。
张家港与宿豫跨越长江牵手22年,推动长江润发集团等优质企业40余家、总投资近百亿元,教育、医疗领域近20个“小而美”实事项目落户宿豫。展望未来,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宿豫区区长徐源表示——
我们将持续挖掘合作深度,加强对接承接,打造南北结对共建合作典范区,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
进一步做强载体平台。立足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抢抓获批省级特色园区契机,坚持“拓园+飞地”发展模式,启动新拓展区域3.2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探索设立“科创飞地”,建设“科创走廊”,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提升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把经济发展放在合作首位,聚焦打造张家港产业转移新高地目标定位,筹建驻张家港联络处,定期举办宿豫张家港招商投资说明会等活动,支持板块与板块之间开展招商对接,探索“研发+生产”产业共建新方式,全面对接张家港优质转移产业项目,合力共建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配套协同、相互支撑的良好格局。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扩展与张家港的合作,努力在教育医疗、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各方面,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合作成果。进一步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坚持定期互访,定期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协同推进挂钩合作持续取得新实效、不断迈上新台阶。(记者 方思伟)
柏长岭代表
唐玉国委员
塑造人才引领发展新动能,
从哪些关键点发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部署,引发会场内外关注。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新征程上,如何强化人才引领驱动,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省人大代表,无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柏长岭介绍无锡的具体思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截至2021年底,无锡人才总量超195.4万人。新的一年,我们将开展双招双引海外行活动,布局更多海外科创飞地、引才工作站,做强引才“码头”;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深入实施“太湖人才奖学金”项目,举办百企千才高校行、高校无锡日、无锡高校日,进一步激活青年“源头”;围绕江苏优势产业和“4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市场主体、高校院所协同发力,实施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计划。
坚持产才城融合导向和市场化发展走向,是无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一招”。我们将依托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科创新城,建设一批特色双创载体平台,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拥抱“大上海”资本、项目、人才等高端要素,积极争创高水平人才平台战略支点。升级办好太湖人才峰会、“太湖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太湖牌”引才活动;实质推进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推进大湾区—太湖湾“双湾联动”,探索共建在深引才站、在锡研究院。
全方位保障构筑宜居宜业生态,打造尊才爱才“暖心港湾”。我们将优化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升级人才金融产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本支持、托底保障;建强人才大数据中心,做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人才分类认定,以人才分类认定为基础,用心用情解决人才安居、就医、子女教育、家政服务等现实关切,不断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城市人才品牌,为全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贡献无锡力量。
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认为,强化人才引领驱动,需要引育大量既有创新思想,又有“科学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们研究所这几年招聘情况来看,拥有创新思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容易组建,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仍需打磨。”他举例说,一些复杂医疗器械项目研发,希望两三年突击出成果根本不现实,像流式细胞仪,他们花了7年潜心研发,才掌握自主细胞免疫分析和检测技术。“下一步,我们要培养更多耐得住寂寞、敢于创新、更有家国情怀的优秀科研人才,也希望党委政府进一步营造氛围,给予更多激励支持。”(记者 林元沁 张宣)
马敏粉代表
农民收入十年倍增,
“增”的空间在哪?
村级集体经济富不富、老百姓“钱袋子”鼓不鼓,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色”好不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去年前三季度,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5元、增长6.6%。接下来,农民收入“增”的空间在哪里?
一起听听省人大代表,灌南县堆沟港镇平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敏粉的“致富经”——
这几年,平桥村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田园村、幸福村,人均收入超4万元。我想,农民要致富,先得做好两件事:一是多途径拓宽增收渠道,二是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和创业激情。
2021年,我借着灌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平桥村的机会,动员村民完成2000多亩基本农田提升改造,土地流转每亩1000元,再聘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地里干活,他们月收入能达到两三千元,这在当地很可观,也不需要出去打工。村民高兴红承包的180多亩地,因为“小田变大田”,不仅种地成本降低,连片种植优良品种还让“平桥大米”打出了品牌、卖出了好价钱,收入明显提高,他的生产积极性也更高了。
我们利用地方优势特色,建设一批与地方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产业,有效挖掘产业增收潜力,让更多老百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0年,我们组织种植户成立合作社,鼓励他们种植向日葵、蓝莓和菊花等观赏型经济作物。原来,每亩地除去人工、肥料、机械各种费用纯利润只有600多元,现在种植特色农产品每亩利润增加2500—3000元。
乡土有乡土的魅力。灌南的二郎神公园通过挖掘历史,加上短视频运营,吸引周边村民到这里观光旅游,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人流多了带动消费,也可以为村民增收。
这两年,我们村先后招引玻璃厂、服装加工厂等,政府扶持力度很大,来的企业前两年免税免房租,吸引很多人回乡创业,这些厂子解决了200人就业,帮助低收入家庭致富。
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新路子。村里大力推广“实体产业+电商助推”,成立集体产业合作社,以“微电商+商超”销售的方式打开市场,村里生产加工的杏鲍菇酱菜迅速走红网络,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我们还成立电商孵化基地,培训青年人电商直播带货,村里有30多人年收入超50万元,产业链上的物流、打包服务也做起来了,一批一批的返乡人员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记者 倪方方)
张洪晖委员
“苏童成长”,
如何护航快乐童年?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明天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努力实现幼有所育、不负所托。
如何发力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不断优化儿童发展环境,让孩子都拥有快乐童年?省政协委员、南通市妇联主席张洪晖给出回答——
适宜儿童成长的友好社会不可或缺,我们致力为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设于妇联的优势,我们联动推进儿童发展重大事项,先后推动实施公共场所爱心母婴室建设、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等一批实事项目。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我们积极为儿童发展倡导良好家庭环境。我们在全省创新打造“家长学吧”家庭教育指导微阵地,成立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各县(市)区分中心,组建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团,实施家庭教育“十百千”工程,常态开展家长成长沙龙、家庭教育指导直播课,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体系,广泛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策应“双减”政策,首创联合家访、联合指导、联合建档等家庭教育支持工作,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让每一位困境儿童快乐成长,我们坚持为儿童发展打造暖心港湾。深入推进“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家庭微关爱”项目,试点为172户困境家庭提供“一户一策一组”的精准关爱服务。实施“江海爱心妈妈”巾帼志愿服务行动,招募4038名“江海爱心妈妈”,首批与645名困境儿童进行爱心结对,提供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等“四维”关爱服务,用母爱呵护每一个孩子。与民政、慈善总会等部门联合实施“爱心护蕾”困境未成年人关爱项目,打造“爱在通城 心系妇儿”公益慈善项目。
让孩子都有快乐童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多举措、全方位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进一步优化儿童全面发展环境。发挥市政府妇儿工委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职能,汇聚更多优势资源实施“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推进“儿童思想政治引领”“家庭教育服务支持”等重点项目进一步落地、落细、落实。
进一步推动儿童优先发展。我们将编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推动儿童全龄、全域、全面友好发展。“示范性建设儿童友好社区(街区)”已被列入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年底将建成市级示范性儿童友好社区(街区)10个,为全市儿童友好建设示范放样。
进一步提升困境儿童保障力度。深入推进“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家庭微关爱项目,抓住其列入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重要契机,推动新增100户关爱家庭。建立健全志愿帮扶机制、激励机制、宣传机制等,激发爱心妈妈参与志愿帮扶的热情,用心用情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记者 徐睿翔)
唐晓波代表
医联体、医共体,
怎么把好大夫“送”到基层?
近年来,江苏通过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式,强基层、保基本,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回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规范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提高基层首诊率。
医联体、医共体,怎么让百姓不出远门看上好大夫?省人大代表、建湖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晓波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
医联体、医共体是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仍需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真正让集中在特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医院,切实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就医。
早在10年前,我们就以建湖人民医院为龙头,联合6所镇(中心)卫生院及所属村卫生室成立医疗联合体,目前成员单位达15家。前年,建湖县启动建设医共体,在我们医院与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试点,去年成员单位增至3家。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医联体推进医院专科建设,强化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尤其在人才培养与设备装备等方面。
我们坚持上联下通。重视与建湖籍在宁、在沪医卫专家联系,每年定期邀请专家来院义诊,方便群众就医,医院先后成立22个“名医工作室”,同步推动医院技术水平进步;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中山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中大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便群众就医。选派认可度高的专家定期到医联(共)体成员单位坐诊、查房,安排高级职称医务人员长期驻点医联(共)体成员单位,带动成员单位能力提升,方便群众在基层就诊。免费接收医联(共)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加速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信息化互联互通建设和管理内涵质量同质化管理,逐步实现医共体人财物一体化管理。(记者 张宣)
(统筹 孙巡)
(来源: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1/t20230120_78083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