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从1990年开发建设,到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2002年区划调整与虎丘区实行“区政合一”体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
在德本咨询、eNet研究院、互联网周刊、投研电讯四家智库机构联袂推出的“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苏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六。
以“大院大所”引领创新体系
成立之初,苏州高新区抓住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市场先机,形成以外资经济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2001年开始的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浪潮以来,苏州高新区从外资驱动转型为内外资“双轮驱动”。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高新区逐渐从最初的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向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模式转移。高新区因地制宜把招才引智变成自己的关键发力点,通过引进“大院大所”,整合创新资源,增加自身“科技内核”。
为更好地招才引智,苏州高新区的招商方式也颇具特色。除了产业招商中心,还设有专门的科技招商中心,针对高校、研发团队,重点关注创新能力和涉及“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
目前,苏州高新区拥有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院、浙大苏州工研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浪潮苏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科地星研究院等院所平台百余家。
与中国很多高科技产业园过度注重招商引资,“什么好引什么”,不注重构建企业间连接相比,苏州高新区的引进并不盲目,而是根据自身产业链需求构建创新链,在引进科研院所的同时培育相应新兴产业,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的共生关系。通过形成科技成果从学研界到产业界,资金、情报和人才从产业界到科研界双向流动,有效解决了创新源和创新效率的问题。
以医疗器械产业举例,2008年,苏州高新区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下称“医工所”),许多研究项目相继产业化,并辐射到苏州其他城区和其他省市。同时,也有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和科研人员在医工所的吸引下来到高新区,共建研发平台,打破海外技术壁垒。医工所更是连续获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重要创新载体,孵化公司约60家。
在细分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苏州高新区光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集群中,有很多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完成创新的企业,逐渐成长为领域内的单项冠军甚至是世界“隐形冠军”。
固德威2010年成立于苏州高新区,长期专注于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清洁电力转换领域的龙头企业。固德威执着于技术创新,在清洁能源的转换技术、储能技术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等领域持续开拓,2019年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2021年全系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前三。
在很多冠军企业的带领下,苏州高新区在多个产业细分领域逐渐拥有了较强的区位比较优势。例如,高新区作为苏州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两核”之一,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拥有医学影像、生化检测、体外诊断(IVD)、生物医用材料等细分集群。在集成电路方面,则在自主可控安全芯片、光电子芯片、接口显示芯片、车规芯片等领域具有优势。
2020年,中科院将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列为科研任务清单。在苏州高新区,许多企业和机构攻坚“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国激光技术及应用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很多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例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就属于进口管制产品。长光华芯致力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技术攻关,打破了中国该领域多年来“有器无芯”的局面,并且不断扩大量产规模,同时逐渐向VCSEL芯片及光通信芯片领域扩展。
色谱填料被誉为生物制药领域的“芯片”,作为一种过滤材料,决定着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长期被欧美国家独占。成立于2013年的博进生物聚焦突破药物分离纯化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十余种色谱填料,应用在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和病毒等生物药开发领域,药物活性回收率、纯度等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营造创新生态,助力成果转化
苏州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州高新区基于高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通过整合“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汇聚创新源;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保障创新投入;通过完善科技孵化、构建知识产权服务链,提升创新动力。
在汇聚创新源方面,整合“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注重让更多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对接转化。例如,通过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深入细分领域,建设载体和平台,共同助力企业创新创业。苏州高新区也在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引进、高企培育、研发机构等政策。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既提供“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也有“自下而上”的保障服务,发布“智汇苏高新·人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18条”,为人才全生命周期成长发展提供支持。
在保障创新投入方面,高新区先后推出“高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融医贷”“数字贷”等系列产品,实施省级“苏科贷”和市级“科贷通”,累计支持1900余家企业授信近百亿元。2021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超过6亿元,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11%以上;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7%,列全市第二。
在提升创新动力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孵化器44家(含培育),其中国家级9家,列全市第二。累计备案81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10家。此外,目前高新区已经有超9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
(来源:http://www.snd.gov.cn/hqqrmzf/zwxw/202210/0c60c5e11b684fe189d4ffb0462d8c6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