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 张云霞 高 岩
稿件执行 邵 群
近日,首批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获批名单公布,苏州有64名博士后入选,占全省企业博士后类入选人数近三成。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博士后占九成以上。
1999年,苏州设立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共建有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点492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79个,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1715人,出站746人,留苏336人,当前在站879人。全市博士后工作站点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招收博士后数量居全省第一。
“博士后”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博士后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从苏州492个博士后工作站点的产业分布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分别占14%、23%、8%、18%,四大产业总占比达63%。博士后载体已成为苏州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对普通人而言,作为超级学霸的博士后们自带光环,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这些学术英才,平时的生活怎么样?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工作站点的具体工作是怎样的?带着些许好奇,记者最近深入采访了这个群体。
博士后为什么来这里?
——吸引力在于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是省人社厅今年出台的博士后扶持政策,每年将遴选资助900名优秀博士后,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64名企业博士后入选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是苏州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服务、平台“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博士后载体建设不断推进,博士后集聚规模快速增长,博士后科研成效不断显现的生动写照。
张帆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去年7月进入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她在响应并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活性介孔纳米材料的构筑和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致力于为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材料。她告诉记者,目前正尝试通过光电联合免疫治疗方式,探索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案。“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在这里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很多,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举办的国家级、省级项目申请辅导等讲座很有帮助。苏州已出台多项人才政策,我打算在这里买房安家。”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博士后工作处处长徐国明介绍,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60万元建站资助、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建站资助。设站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安排博士后建站资助超5000万元,充分调动、激发了企业建站的积极性。引入创投机构,建立市场化评审机制,以质为先,量质并举积极申报建站。优先推荐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载体,以及承担国家或省重大项目的单位申报建站。2017年,我市率先建成全国首家省级博士后创投中心。
据悉,对进站博士后,苏州给予5000元/月的生活补贴,两年内最高给予12万元/人。列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来苏进站,一次性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对出站留在苏州企业创新创业的博士后给予30万元安家补贴。留苏博士后可重点推荐申报姑苏人才计划,列为市人才乐居工程骨干型人才,享受乐居直通车、乐居优租房等优惠,同时在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系列政策待遇。
我市还借助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等平台,推介博士后项目需求。支持企业以项目为依托,与高校院所联合招收海外博士后,给予企业最高30万元补贴。目前已吸引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名校的52名博士进站工作,其中6名为外籍。此次苏州入选省卓越博士后计划的64人中,就有1名外籍博士后,他来自俄罗斯,中文名叫谢苗,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今年2月,谢苗来到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任智能座舱所悬架系统高级工程师,5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从事车辆底盘新型结构研究,致力于突破应用瓶颈,提升底盘舒适度,目前已完成动态仿真实验,即将进行四分之一车辆实验平台认证。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苏州后,享受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现住在高铁新城高端人才公寓,很喜欢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博士后带来了什么?
——打造创新集群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苏州博士后载体已成为苏州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三个方面。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在站博士后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7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5项,获批省部级以上奖项240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311个,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321个,出版专著143部,发表论文4910篇;累计有197名博士后入选省“双创博士”计划,4名博士后获评省突出贡献专家,1名博士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名博士后获第三届“杰出工程师奖”,6名博士后入选省“双创”计划;博士后共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969个,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881个。据不完全统计,博士后科研项目产出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分别达97.08亿元和103.33亿元。
孙猛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3年至2016年,在苏州金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围绕“超高纯气体终端纯化器关键材料研发”项目,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现任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完成了超高纯电子特气的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公司超纯氨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3%。他告诉记者,团队正在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用电子特气”研究,目前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计划明年结题。他说:“芯片用电子特气有70多种,作为原材料,只要有一种断供,就可能造成停产。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国外对气体纯化核心技术的垄断,保障半导体芯片产业原材料供应链的战略安全,为芯片国产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于2002年设立,是常熟市第一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管瑞良介绍,建站至今,公司已引进16名博士后开展行业前沿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公司在国内同行中较早掌握了基于流固耦合的空气电弧对器壁冲击理论等电器行业关键技术,形成了“储备一批、研究一批、开发一批”的新技术研发格局。近年来,公司有4项课题列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课题列入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他告诉记者,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快了研发进度,基本上1至2年就能完成新产品的开发、上市。西安交通大学刘洪武博士进站后,主持完成了博士后科研项目“开断电弧行为的关键问题研究”。出站后,他留在公司,任电器设计研究室主任,负责现代电器设计方法研究、电弧和电接触理论研究和新产品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通过博士后工作站这个平台,公司还引进了合作高校的1名博士、3名硕士,自主培养了2名博士、2名硕士。
博士后与创新创业如何对接?
——本土“蓄水池”+海外建“飞地”
7月10日,第十四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园区分项活动“智汇园区”博士后创新创业对接会举行。作为推动博士后制度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崭新实践,现场发布了《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产业创新集群博士后联合中心建设方案》,成立了全省首家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博士后联合中心。根据建设方案,将采用“联合招收、联合培养、联合攻关”三种协同共建方式,围绕不同产业成立创新集群博士后联合中心,通过“1+N”的组织架构,加速博士后人才集聚。同日,2022年首届苏州高新区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举行。苏州高新区将优先推荐获奖项目与辖区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对接,打通大赛获奖项目“直通”高新区领军人才计划面试的绿色通道。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项目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资助。吴江区在此基础上,创新设立博士后开题项目资助,进一步放大政策优势。近3年来,吴江区每年累计发放开题资助90项,总金额达608万元。建站以来,吴江区累计开题174项,覆盖辖区各重点产业领域,其中多项研究成果打破了国际垄断。
去年11月,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名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全国首家跨区域博士后工作站,该工作站将探索长三角一体化企业博士后工作联络新机制,实现区域博士后工作站人才、信息、技术共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层次青年人才“蓄水池”。与此同时,市人社部门不断探索博士后“飞地”建设,继苏州首个博士后“飞地”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海外博士后创新中心落户东京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在沪合作建设博士后联合工作站,把招贤纳士的阵地延伸到高校门口。同时,鼓励各县级市(区)利用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等合作基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等融合发展的契机,在国内外科教资源集中的地区与高校院所、国际创客育成中心等载体,合作建设博士后“飞地”。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夏永华表示,苏州博士后工作已经形成了以人才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实现5年内引进不少于2000名优秀博士后,完成不少于2000个高水平博士后科研项目的目标。
(来源: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180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