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科技与制度“双创新”驱动——苏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 时间:2021-11-25
《苏州日报》2021年11月25日 A04版

  □苏报记者 张晓亮

  近年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苏州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推动,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前沿围绕痛点,支持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恶性脑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间沟通机制与微环境指标智能无创评估”项目,今年被市科技部门立项为“前沿引领类”基础研究试点项目。

  该项目针对恶性脑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间沟通机制与微环境指标智能无创评估难题,通过整合跨学科机构联合攻关研究,建立脑肿瘤免疫微环境指标智能无创评估模型。该项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将为恶性脑肿瘤免疫治疗的深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及影像无创评估领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

  苏州聚焦先导产业前沿领域,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产业科技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部署,2021年创新实施基础研究试点项目,首批选择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医工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单位进行试点,支持试点单位开展前沿引领类基础研究项目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探索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才更大自主权,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和提升科研绩效;加大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引导试点单位自筹资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联合企业或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痛点,近年来,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释放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等突破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创新政策,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行使自主选择和调整技术路线的权利,在不降低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研发创新规律和市场环境变化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自主组建科研团队。

  在创新投入上,近年来,苏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连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超20%。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7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8%。

  持续探索“揭榜挂帅”,赋予科研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

  近年来,苏州科技部门着力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探索“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科技项目形成机制,赋予科研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

  探索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顶尖人才、姑苏领军重大创新团队,重点支持在生物医药、数字创新、半导体技术等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够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人才团队。经过评审答辩、实地考察等环节,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郝跃团队、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博团队等7个团队成功揭榜,揭榜总金额11500万元。

  软科学研究探索“揭榜挂帅”。苏州首次在市级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重点项目,聚焦“沪苏同城背景下苏州科技创新路径研究”和“苏州数字经济‘卡脖子’技术创新研究”两个重点方向。在组织方式上,由申报单位根据“张榜”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揭榜”申报。4个申报团队经专家评审论证,最终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完成揭榜,揭榜经费40万元。

  打造体制改革“试验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传统的科研院所因自身体制机制所限,更加注重科研,往往会产生“重研发而轻生产,重指标而轻成本”的偏差,缺少从科学到产品的转化平台。

  作为苏州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围绕全市产业布局、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优势产业提升,以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为重点,通过建设专业技术研究所模式,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新机制。技术研究所模式,按照“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原则,投拨结合,团队持大股,充分激发团队的积极性,缩短科研产品周期,把握好科研成果的最佳市场窗口期,最终实现技术的产业化。目前,市产研院围绕苏州四大先导产业已落地建设10家技术研究所,孵化引进衍生企业33家,引进人才186人。

  苏州是全省最早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城市。新型研发机构以技术研发服务为核心,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在工作实践中,苏州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标准,规范、引导、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面向社会开展研发服务活动,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和转型升级的能力与水平。截至今年6月,苏州已立项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0余家,预计年底突破70家,均为独立法人机构,累计集聚各类科研人员4530人,授权发明专利83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4项,衍生孵化企业1059家,其中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15家。

(来源: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1749846)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