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记者/顾燕 摄像/左政】
“这个队伍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我还是声学队的主力!”
午休时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声学室主任崔崤峣和团队小伙伴们正在进行一场排球赛,打得酣畅淋漓。她也异常活跃,身手不凡。
而下一个主场,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生物医药实验室里,崔崤峣也是绝对主帅。
“女神”的骄傲
“整套设备,包括这个探头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
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生物医药实验室里,崔崤峣向记者介绍眼前的这套高频超声内窥镜探头加系统,爽朗的笑声里有骄傲和自豪。
研发出这款设备的“主帅”,就是崔崤峣。这套系统可以模拟人体组织,通过细小的探头感应到人体组织内的一些情况。
“我们模拟展示一下来看看,假设这里面有人体组织,胃镜是个光学镜头,就是把一个照相机放进去,就像照镜子一样,里面有个包就看见有个包,但这个包有多深,有多大,不知道。而这套设备粒最核心的部位就是“超能转换器”,俗称“B超探头”,B超能看见的东西,这个探头就能看见,相当于给体内做了个B超。”崔崤峣解释说。
但左看又看,记者还是看不明白:B超探头在哪儿呢?
极其微小的探头用肉眼很难看到,在显微镜下测量也只有0.5mm*0.5mm,只有四分之一粒芝麻大小。这是国内首款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可在血管内进行超声检查。
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实现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通过检测,可提高冠心病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青春梦之队”向前冲
“不夸张地说,我从高中以后就一路都是保送的。”
崔崤峣今年48岁,1992年免试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学习,1996年免试进入本系攻读研究生,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初-2010年底先后在法国里昂工程师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邓迪大学从事生物医学超声相关科研工作。
其实,早在2007年,崔崤峣获得了英国永久居留权。但她毅然决然回国就业,“在国外做科研,毕竟是在别人家的地盘,所以我们选择回国,更向往一种当家作主、主人的感觉”。
2011年,崔崤峣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负责组建生物医学超声学科并从事高频超声相关研发工作。
当时国内的高端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相对落后,行业调查显示,我国医疗超声类仪器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CT和核磁共振仪器落后发达国家20年以上。“它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技术,不光需要技术的储备,更需要人才的储备。”
崔崤峣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国内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超声设备,但是她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储备的问题。同年,崔崤峣排除万难,组建了国内首支医用超声内窥团队。
不仅在工作学习中,崔崤峣还在生活中格外“呵护”团队成员。为了适应青年人的工作节奏,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崔崤峣也不断在改变自己。
“崔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在我们所里最抢手的老师。”
“崔博士非常有生活情趣,平时喜欢在办公室里种花,热爱一切美的事物,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书呆子’。”
“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位比较完美的女性,女神级的。”
崔崤峣说,她认为只有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工作。在她的办公室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盆绿色植物,“看,有的马上就要开了,就很有成就感啊。我的性格比较急,所以就通过养花让自己慢下来。”
有了生活中的关爱,学业上的指导,这支医用超声内窥团队很快进入了科研状态。
经过一年多攻关,团队研发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探头,但企业却并不买账,“我们在实验室做了100个样品,挑了一个性能最好的,但企业需要的是100个、1000个、10000个性能指标差不多的探头,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产业化”。
此后5年,整个团队把制造工艺和流程反复推演了无数次,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设备和系列内窥式超声成像设备。
十年间,崔崤峣带领团队突破高频微型超声换能器、高频超声信号发射/接收、成像与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台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及样机系统,通过国家级第三方检测,各项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微型超声换能器已实现小批量生产,支持供应了国内几家企业首台套相关产品的注册生产。
“国家队”
就要肩扛国家责
如今的崔崤峣将科研的主战场留给了青年人,立志打造一支生物医药界的“特种部队”,“我们是‘国家队’,必须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国家来做这样的技术”。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的“一号产业”,目前全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有3800多家,2019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苏州已明确通过十大工程40条举措,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加快建设苏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全力打造中国“药谷”。
“我们这个团队的目标就是决心把这个产品国产化拿下来,把成本降下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崔崤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