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金根
苏州将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用人才和技术为产业赋能?如何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聚集新兴产业?如何从企业需求出发打造服务链,建立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创新的组织形式正在重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蓄势开局的特殊节点上,苏州将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用人才和技术为产业赋能?如何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聚集新兴产业?如何从企业需求出发打造服务链,建立日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从昨天召开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不难找到答案:62位大学校长、14位院士、33位科研院所领导云集苏州,通过举办高峰论坛、校企对接、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创新,更深层次开展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总投资575亿元项目签约落地苏州。
打造创新高地,必须牵手高端“智囊”,才能建起人才和技术的聚宝盆。苏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偏少、科教资源严重不足,一度成为阻碍苏州创新发展的一大瓶颈。正是通过牵手大院大所,不断探索和完善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新模式,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拉长了苏州的短板。以苏州高新区为例,从2003年起相继吸引100余家以大院大所为特色的科研机构进驻,15年时间里科技发展资金增长了33倍;2018年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2012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采用的“人才+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牵手高端“智囊”,必须搭建产业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让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比如,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的院市合作模式之所以被外界称为典范之作,就是因为苏州搭建起了全面覆盖的产业平台。2015年启动运营的STS苏州中心,在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金融资本与成果孵化的深度融合机制等方面率先进行改革与探索,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该中心已集聚中科院所级平台超过10个,吸引中科院团队来苏落户创业超过250个,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企业突破500家,每年通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苏州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纳米、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了中科院院属机构在苏州的“集团军”。
搭建产业平台,必须突出科技服务体系,持续提优营商环境。一个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难题:技术突破了,产品化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产品出来了,如何避免被仿制?还是以苏州高新区为例,该区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金融平台,推动资金与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无缝对接。
2019年该区还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首批5家企业共获授信5500万元;整合成立国有金融企业苏州金合盛控股有限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285亿元,发放科技贷款150亿元。
牵手高端“智囊”,共育创新之链。苏州将以深化大院大所合作为抓手,汇聚创新要素,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最前列,共同绘就现代姑苏繁华图。
(来源:http://www.subaonet.com/2020/xssp/xssp_yqsb/1120/87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