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为
“苏州医工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得益于管理模式的推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说起十多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从筹建到如今取得的发展成果时,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如此谦虚地说道。此时,这位资深科研人员表达出的是一种豁达的感谢之情,他真挚地感谢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感谢医工同仁和全体职工多年来的信任。
十多年砥砺奋进,铸梦医工初心不改,他一次次地在工作中践行着“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新区精神。在唐玉国的带领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从2009年荒芜的空地,变为筹建期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大楼;从2012年略显空荡的实验楼,成长为如今热闹非凡的研究所。如今,这家院所不仅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斐然,而且已成为苏州高新区“一号产业”的领头羊。
萌芽: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
端出25项最新研发成果
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委托长春光机所负责筹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唐玉国受到委派,担任苏州医工所筹建工作副组长,分管科研工作。
那时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群楼的建设规划还“躺在图纸上”,而随着工程建设开始破土动工,科研工作也必须同时跟进开展。刚刚筹建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资金极其短缺,人心也不稳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大家都很迷茫。唐玉国根据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上进口设备占比很高、百姓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提出了研发一批适用于我国基层社区的医疗设备的设想。很快,“低成本诊断与治疗工程项目群”项目申报书得到了中科院领导的认可,最终获批了近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就在苏州科技城龙山路软件大厦旁边的一座三层小楼里,唐玉国带领第一批前来高新区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最初的科技研发工作。这些初步确定的项目也成为了后来几个重点实验室的萌芽发端,为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无到有开始建设的岁月,一如苏州高新区和苏州科技城的建设过程一样,凝聚了建设者的滴滴心血。“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新区精神,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实践:住宿,唐玉国和大家统一租住在青山绿庭的临时宿舍里;交通不方便,唐玉国把自己的私家车拿出公用;没有相关研发器材,唐玉国来回在长春和苏州两地奔波联络,安排采购联络物流。
由于在筹建期在长春和苏州两地奔波,一次,唐玉国在长春光机所突发心脏病,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然而,在住院期间,他仍然心系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建设情况,通过电话、邮件指导相关工作。出院后,他顾不得休息,立刻回到苏州,带领团队继续攻关。
2010年9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一期落成、投入使用时,该所推出了25项最新研发成果,包括3项“生物医学影像系列”产品、6项“激光诊断治疗系列”产品、16项“临床检验分析系列”产品,在筹建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求变:改制度、引资金、招人才
首创“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2012年11月,苏州医工所正式通过筹建验收后,唐玉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回到他所熟悉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继续原来的工作,另一条路是留在苏州发展。“我不能丢下那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不能看着刚刚起步而又需要我的事业戛然中断。”唐玉国毅然选择坚守苏州。
留在苏州,怎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路子来呢?唐玉国知道,依照以往的经验,单纯搞科研的管理思路已经太老了。与此同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资金、人才、项目等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难题。
在一次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谈话时,唐玉国了解到,国外的医学科研单位就是医生的后花园。于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很快,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唐玉国解释:“这样做一方面医院可以把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作为科研平台,医生参与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而苏州医工所的成果也可以拿到医院做临床验证实践。”此外,唐玉国还联系了高新区相关领导,通过联合苏高新集团和其他社会基金,筹措到一笔3亿元的投资基金。
为了鼓励大家多做医院用得上产品,重视成果转化,唐玉国组织出台了“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用一定的成果转化利润奖励科研人员。虽然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在国内都属于“破天荒”,但实践证明他的确具备发展的眼光。2015年国家颁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用不低于50%的成果转化利润奖励科研人员。彼时,中科院苏工所创建的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形成。
搭好“舞台”之后,唐玉国远赴海外招揽高端科研人才。除了全职人员,他还尝试了“半入职”形式引入科技人才……在他的努力下,李辉、张京钟等几十位高端人才和团队从海外归国,加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
突破:填空白、出成果、求发展
跑赢高端光学显微镜科研“马拉松”
发展中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迫切的需要一个大项目。作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当家人,光学仪器是他的“老本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生物、医学、材料的前沿研发,离不开高端显微镜。当时,中国在高端显微光学设备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高端光学订单往往都是飞往德国、日本等国家。一些单位花了巨额资金购回仪器后,在使用过程中都十分小心翼翼,一旦出了故障,都要等国外专家上门维修,既耗时又费钱。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唐玉国与一批科研人员开展了一场高端光学显微镜的科研“马拉松”。2013年12月26日,“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项目申报在北京中科院进行,最终,他们争取到了1.7亿元的项目经费。
之后,根据人才的专业方向,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明确了苏州医工所的六大学科方向——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医用电子技术和康复工程技术,融合了光、电、声、磁、热多个研究方向。除了争取大项目之外,唐玉国还集中9个小组的力量,围绕新型流式分析技术,建立流式仪项目群,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等仪器和多项试剂研究。
2018年12月26日上午,“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研制能力。这是苏州医工所成立10年来,已获得的60多项科技成果后的又一项重大科技突破。从申报立项,到实际运用、走向市场、唐玉国带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这个项目花了整整5年。
此时,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项目之火”已经点燃了,血栓弹力图仪、深层光谱治疗仪,干式化学分析仪,微型超声换能器、 “网红”甲醛测量仪等成果纷纷凸显……
回望过去,十多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积极践行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十多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聚才、用才、育才,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突飞猛进;十多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广泛开展合作创新、医工结合、国际合作、所企联合,成效显著。而唐玉国始终认为,正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奔着同一个目标,才能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一点一滴从无到有进行精心铸造,带领着医疗器械行业从“中国制造”驶向“中国创造”。
(来源:http://www.snd.gov.cn/hqqrmzf/zwxw/202011/88c1643996d64c2495205380fe600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