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苏州高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目前,已集聚起百家大院大所和科技载体平台。近3年,区财政投入5.8亿元支持院所发展。至目前,各院所已引进孵化企业近400家,有力提升了区域创新浓度。
成果转化带来产业崛起
孵化企业累计实现营收超40亿元
“产学研合作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是推动区域经济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计显示,至去年底,区内院所已引进孵化企业360多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40亿元。3年中,平台累计申报发明专利达44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9件。累计获批高企23家,高企培育15家。其中,浙大苏州工研院孵化约80家,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累计孵化约60家,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累计新注册企业17家,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引进并孵化企业41家。
这些“脱胎”于科技实力雄厚的院所,也使企业自身获得长足发展。
去年7月,江苏图客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该项目拥有全球首台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图客”。该机器人融合物联网感知、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移动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替代人力,已累计销售近千万元。
不仅如此,“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也填补了国际上机器人在大规模智能典藏管理应用中的空白。
除引进孵化企业外,在成果转移上,大院大所也取得不俗业绩。2019年,高新区院所技术交易额超过了1亿元。其中,中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成交额5883万余元,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成交额2502万余元,浙大苏州工研院成交额2369万余元……这些院所作为产业研发龙头,有力助推了辖区企业创新发展。
事实上,一个院所通过产学研成果转化带动的区域产业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例,高新区在引进该所后,又建设配套了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引进了东南大学医疗器械研究院、国仟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等一系列院所。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龙头”和“标杆”,很多科研成果得以成功转化。
其中,浙大苏州工研院孵化企业微木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由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李鹏牵头设立,目前已被上市公司收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由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刘雪松创立的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也超过亿元;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孵化的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已被法国梅里埃收购,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则立志要改变“中国激光领域有器无芯”局面。
得益于不断聚焦科技与产业强强融合,去年,高新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同比增长80%,净增177家,同比增长124%,均创历史新高。一年来,高新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400项,获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2家;获批省成果转化联合招标项目3项,位列全省高新区第一。
院所发展带来高层次人才集聚
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贡献率达40%
“随着大院大所及重点科技型企业的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迅速在高新区集聚。近3年是高新区引进大院大所的高峰,达到了40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飞跃。”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至去年底,高新区大院大所已累计获批区领军人才近150人次,姑苏领军人才近50人次,省双创人才超过50人次,国家级人才18人次。
近3年来,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获批人次占全区的比重逐步增加,2019年院所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达到26人次,贡献率达40%。近3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批省双创团队3个,长光华芯引进国家级人才5个。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落地两年多,已从国内外引进研究团队23个,涵盖水、固废、大气治理与场地修复四大环境领域。
在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2017年引进及获批的区级及以上领军人才为2个,2019年已累计达到19个;在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2017年获得区级及以上领军人才7个,2019年累计达到22个。
大院大所引进人才产生的“聚宝盆”效应也逐渐体现。同时,通过引进院所打造“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正汇集着“人才红利”。
2008年,高新区确定医疗器械产业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至目前,该所已引进省双创人才32人,正副研究员161人,研究生导师11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7%。通过引进该项目,又进一步强化了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引进了大量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推动了全区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在市、区领军人才中,该区医疗器械领域占比达到30%。
由产业链带动人才链,人才链拉长产业链的“无限循环”,正在高新区不断上演。
8年前,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王俊,创办了长光华芯,致力于激光器芯片研发。公司又先后引进了3位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去年营收超1亿元,近几年每年都保持近30%速度增长。
5年前,省“双创”人才毕延文,创办伽蓝致远公司,从事光通信核心光学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当年销售就达8000万元,如今年销售额达2亿元。结合产业发展,该公司还推动成立光电研究院,建设了两个光电测试平台,吸引一批光通信上下游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和拉长了光通信产业链。
2017年,高新区引进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吴鑫华团队3D打印项目。引进后,又成立三峰、倍峰企业,重点研发生产金属3D打印仪器,通过布局3D打印全产业链,先后与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合作引进产业资源,现已集聚该产业领域方向的如央企3D打印创新中心、双恩制造等多个平台与企业。
大院大所让合作更加国际化
已在海外布局两个离岸孵化平台
目前,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孵化的长光华医,已承担5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品基本覆盖全国,出口7个国家。有意思的是,这家本土培育企业还通过“走出去”,又将全球体外诊断领域十大公司之一的法国生物梅里埃集团“引”了进来。
一年多前,全球体外诊断企业生物梅里埃以1.85亿欧元收购长光华医54%股权。不久,这起引发业界热议的跨国并购又进一步“发酵”——去年,高新区又与法国生物梅里埃集团签署投资备忘录,由梅里埃集团在高新区投资建设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这个用于生产国际一流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在浒墅关经开区破土动工。一期投资4.6亿元,预计2023年达产,达产后首年产值将达3亿元。
“大院大所的落地,使高新区各类科技合作更加国际化。”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先后与美国、德国知名高校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引来国际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提升了研究所国际知名度和科研实力。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引进海外最新科技成果进行本地产业化;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与高新区、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瓦赫宁根苏州环境创新国际协同研究中心”,开展环境创新领域的产学研国际合作。
这一来一往的“开放融合”,也让高新区加快了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目前,该区已在海外布局两个离岸孵化平台——跨境新兴技术产业联合共享孵化实验室和苏州—柏林创新中心。其中,高新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硅谷1898集团合作共建了跨境新兴技术产业联合共享孵化实验室,通过国际化布局,建立美国离岸孵化实验室和国内在岸成果转化基地,力求在高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技术产业集群。
苏州—柏林创新中心则按照“一个基地、两个平台”定位,在苏州与柏林两地分别建设转化平台,实现国际业务拓展,对接德国、欧洲高新科技领域资源在高新区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大院大所大平台的支持和精准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院所人才工作联盟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浓度,让大院大所释放出更多的‘溢出效应’,从而更好地支撑整个城西的科技产业发展。”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周建越苏报通讯员夏燕燕施为)
(来源:https://newspaper.suzhou-news.cn/2020-06-12-07:34:33+2348-IMSI42884173b140fc32ebcaabcaad3b786f4c567d20487a9526fbf0b883b58f56ad366848185787dc7f53d356ac35713c4054b7b95f7b5932e927785c7d7c7bf0fa7818926ba789ac4298a4b699dddd1ea3f90a2d7ac254a98ec03d173cf501e4c6dd0fe7c821dfe364db7bfe58a20f13da7324ee16cc23bc87abb04d668c32db8abf6f0c5a02e3587ba6e465f106a41c4c33a4af843e3fe31734b6609d8389dfc33afa842763c85029c1fb9208768ee516b626badcb6f663d29ca166c6511c69d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