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0月25日消息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航苏州研究院落户;获批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项目26项;天准科技作为首批科创板企业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投资30亿元打造国内首个中日创新谷……2019年的苏州高新区可谓是硕果累累、满载而归,辉煌“战绩”取得的背后是该区推进“两高两新”实践的结果。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名称上来看,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高新技术’和‘产业开发’,因此,创新和产业始终是苏州高新区的‘根’和‘魂’。”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吴新明说。近年来,该区一方面大力推动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构筑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同时,以金融赋能,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已成为江苏省内科技金融发展的标杆。如今的苏州高新区,正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挺进。
强化“双招双引”,富集高端创新资源
走进山石网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满墙的专利证书让人不禁为这家中国网络安全行业技术创新领导厂商的科研实力而惊叹。山石网科的技术创新以及优势体现在产品的性能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高,在云计算安全上创新领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未知威胁上起步早、受认可。公司成立以来,在技术创新研发上持续高投入,并构建了金字塔结构的研发体系,成为江苏省和苏州市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数据中心防火墙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为全球17000多家客户,提供包括边界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内网安全在内的网络安全产品及服务。
在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展现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些形似“金属大头针”的产品进行检测检验。可别小看了这个产品,这是一种用镍钛合金结合激光切割工艺生产的“伞状”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预防致死性肺栓塞。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滤器呈纺锤形,放入血管后只有14天的回收期,超出时间则会与血管长在一起。而科塞尔的新型滤器的外形就像一只八爪鱼,四只“脚”能够紧紧抓住血管壁,滤掉血栓后取出,完全不会留下后遗症,在临床上甚至有超过120天取出的案例。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PTCA球囊扩张导管产品,在生产设备和材质上已经可以做到与国外顶尖企业等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2018年,该产品取得了欧盟CE证书、韩国KFDA和美国FDA510K证书,今年又取得了中国NMPA证书,预计年底取得日本PMDF证书。科塞尔总经理胡清表示:“目前,我们的产品属于进口替代的阶段,接下来,我们一方面会规划一些和国际水平同步的产品,另一方面将研发一些优质的、创新的心血管医疗器械,实现‘中国创造’。”
在苏州高新区,像山石网科和科塞尔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还有很多,它们的发展也正是该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的成功实践。多年来,苏州高新区持续富集高端创新资源,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等100多家“中字头”、“国字号”研究院所平台和研发基地。同时,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目前全区已集聚了省、市独角兽培育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2家、瞪羚企业141家、上市企业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8家,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过会企业1家,这些企业成为全区创新的巨大引擎。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支撑,在这一点上苏州高新区自然也毫不含糊。聚焦院士、学科带头人、领军型企业家等战略科技人才,该区实施人才安居“金巢工程”,从全世界范围内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有效推动创新和技术与全球实时同步。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已达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万人,各类领军人才1200多人。数据显示,截至7月,全区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933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0.21件,是苏州市平均水平的2.13倍。由此可见,“双招双引”已然成为苏州高新区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新标签”。
加快动能转化,锻造强大“产业链”
“高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这是我们备受投资者青睐的原因。”吴新明说,“我们的重要课题就是尽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这些年精心培育的创新土壤结出丰硕的产业化果实。”
为此,苏州高新区竭尽全力打造完备的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医疗器械特色产业,该区先后共建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院所平台,建设了医疗器械产业园,引进了江苏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成立了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据了解,十年来,苏州医工所一手抓科技创新,累计授权专利近80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一手抓成果产业化,孵化项目公司55家,注册资本5.9亿元。在其带动下,医疗器械上下游企业、配套机构加速集聚。区内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集聚了2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产业产值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与此同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该区又加强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加快发展全链条芯片产业:国芯科技成为全国率先在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实现亿颗产业化应用的企业;中晟宏芯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服务器芯片产品,安全可控优势显著;长光华芯改变了我国高能激光领域“有器无芯”的局面。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该区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实际的“智能生产模式”,累计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6家。其中,胜利精密总结出的“三国六化一核心”试点经验,成为探索3C行业智能制造的国产化新路径。此外,苏州高新区还先后引进中国兵器214所等军工科研院所,集聚了中核苏阀等一批承担军工任务的国有企业,形成多领域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成为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强大“产业链”的锻造使苏州高新区释放出更大的发展优势。今年4月,东南大学与伯明翰大学“牵手”建立的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几天后,法国知名生物制剂公司梅里埃一期投资4.6亿元,开建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5月,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硅谷数模半导体将全球总部落户高新区;前途汽车与一家美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共建研发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7月,苏州高新区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同比增长58.3%,增速列全省高新区第一。
今年是苏州高新区的“项目突破年”,瞄准创新转型大提速,该区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加快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前不久,区内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吴新明表示,我们将通过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园、科技园、总部园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力争到2020年,区内院校合作创新载体项目超过1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全面构建起一个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引入金融活水 激发无限创新活力
今年7月,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在上交所鸣锣。作为首批上市的其中一员,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苏州高新区成长起来的专注工业视觉设备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此次成功上市科创板,反映出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该区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写照。
“2009年,我们一落户苏州科技城,就获得了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资公司科技城创投及苏高新创投的800万元资金支持。这笔钱,可真是‘雪中送炭’,让企业成长获得了及时的帮助。”公司总经理徐一华说,在企业发展稳定后,科技城创投和苏高新创投又根据协议以640万元转让20%股权,将持有企业股权比例下降到了5%,以支持公司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搭建股权激励平台,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正是这种从企业发展出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企业发展才能如鱼得水。
天准科技是苏州高新区以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之花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苏州高新区,还有很多的企业,正精彩上演着自己的资本故事。这都得益于该区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的落实。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依靠区位优势,抓住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不断优化区域金融产业布局,助力区内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成果转化。至目前,该区已陆续与全国股转系统合作共建了“太湖金谷”,与深交所、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发起了“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与上交所合作设立了“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与中欧国际交易所签约共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基地”,为实体经济发展导入了优质的资本市场资源。如今,资本市场的“高新区板块”逐步壮大,已累计IPO、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17家、47家。通过金融高端资源的不断集聚,也让辖区的苏州金融小镇获评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该小镇规划建设小镇会客厅、金融启航城、信息智慧谷、生态宜居城、生物医疗城等五大功能片区,全力打造具有新三板特色的产业金融小镇、科技金融小镇和生态金融小镇,目标建成“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有机统一的“金融绿谷、创智云城”。目前,小镇一期已建成投用,已入驻各类金融投资机构560多家,集聚基金规模近千亿元。小镇会客厅项目也全面启动建设。
在此基础上,该区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发行总额度为1.8亿元的全国首支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建立了市区联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首批5家企业已获授信5500万元;“苏科贷”、“科贷通”等产品贷款总额超61亿元……由此,该区也成功获批全省首批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平台,苏州高新区还设立金融专家库,定期开展银企对接座谈会,构建苏州高新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据介绍,通过这个平台,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投融资对接效率大幅提升。
可以看到,一个金融与科技共赢发展的高地正在苏州高新区逐步建设与完善,这也必将进一步激发苏州高新区的创新活力,为该区高质量发展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