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借一双“慧眼”看世界

作者: 时间:2018-12-28
 

  0.1毫米,这是人类肉眼分辨的极限,如果想看得更小、更清,需要借力探微神器——显微镜。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研制能力。

  “相比以往的显微镜,我们自主研发的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其成像分辨率从200—300纳米提高到了50纳米,性能指标可媲美国际主流产品。”苏州医工所所长、项目负责人唐玉国表示。

 

  探秘微观世界的神器 

  为看清这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制造了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薄薄的软木塞切片,进而发现了细胞。这一对未知的探索让人们接触到显微镜下一个微观世界,也犹如一束光照进黑不见底的深渊,点燃了科学家们研发光学显微镜的热情。 

  借助光学显微镜,科学家们在微观世界里纵横驰骋,第一次发现了细菌和微生物,但不久遭遇冰冷的现实:由于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墙”——光学衍射极限,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0.2微米)左右。换句话说,如果物体小于0.2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你看到的将是一个模糊的光斑,科学家无法从分子层面研究活细胞。

  后来诞生了电子显微镜等微观观测设备,借助它,人们可以看得更小更清,比如,一粒一粒的原子。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目前已将分辨率做到几纳米的电子显微镜也有其劣势。“由于需要抽出真空,电子显微镜只能用来观测固体标本,不能用于活体观测。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研究,更希望在生命体存活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而光学显微镜拥有先天优势。”唐玉国解释。

  回顾诺贝尔奖历史,在唐玉国印象中,有好几次颁给了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其中,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改写了光学显微镜的命运。他们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让光学显微得以窥探纳米世界,引发了常温下活体生物学研究的又一场革命。

  这意味着什么?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奖现场,评选委员会委员斯文·李丹曾拔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向众人这样解释:一根人类的头发大概有100微米,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轻松看清,但是最小的细菌只有大概200纳米,传统光学显微镜搞不定。三个获奖者用两种方式实现了突破,让我们看清了细菌。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因为有了光学显微镜,曾经“雾里看花”般的微观世界变得日渐清晰。然而有些尴尬的是,我国虽是光学显微镜消费大国,但国内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所使用的高端光学显微镜几乎全部来自徕卡、蔡司、尼康和奥林巴斯等公司。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高端光学显微镜进口价格动辄两三百万元,部分种类则高达七八百万元。更糟糕的是,作为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利器,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相关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唐玉国说,在当今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100纳米尺度的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是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在微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对微生物的活体动态观察有望揭示许多重要生命现象;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可以观察细胞内特定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细胞器组装中的动态变化;还可以揭示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以及神经元细胞互联机制等,以便更好地研究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生机理。

  开展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关键技术研究时不我待,2014年,苏州医工所瞄准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发起“进攻”。

  守得云开见月明。历时五年攻关,苏州医工所科研人员研制出包括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STED)超分辨显微镜、双光子-STED显微镜等四类高端光学显微镜,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将分辨率从200纳米逐步做到了50纳米。

  “双光子和STED两种显微镜并不鲜见,但将两者有机融合还是首次。因为各有利弊,比如,双光子显微镜能看到样本中深层结构,但看不了尺度100纳米以内的细节结构;而STED显微镜成像分辨率能达到50纳米,但成像深度很浅。”苏州医工所研究员张运海告诉记者,在一些脑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看一些比较厚的脑切片结构,如果用两台显微镜分别观察深层结构和100纳米以内的细节结构,需把样品从一台显微镜挪动到另一台显微镜,如此一来,就找不到原来观察的位置了。

  “有了这台双光子-STED显微镜,科学家就可以方便地观察深层结构和表层感兴趣区域的精细结构。”张运海说。

  找回失去的“阵地” 

  大数值孔径物镜,这是让唐玉国有些自豪的一项重大创新。

  “数值孔径是物镜的主要参数,也是衡量显微镜性能的重要指标,数值孔径越大,显微镜的分辨力越高。”唐玉国说,一般的物镜数值孔径为0.05至0.95,采用十几片玻璃镜片叠加校正的方式,医工所突破了制约我国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制造的瓶颈技术,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孔径为1.45的物镜。

  这代表着什么?唐玉国打了个比方:普通的显微镜只能看清细胞这一层面,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则是火眼金睛。“有了苏州医工所研发的这双‘慧眼’,科学家们可以对活体细胞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比如进一步观察细胞内部的精细结构及其变化、运动状态,并有望将其应用到临床研究中,观察药物是如何进入并作用于细胞的,从而助力新药研发。”

  时光不负情深。如今,“超分辨光学显微镜”项目研制的显微镜和关键部件目前已有部分成果实现销售,包括双光子显微镜已销往德国、以色列、美国等多家国外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科研机构也已使用该设备。

  更重要的是,一些应用已取得了部分成果。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利用高端光学显微镜观察发育生物学中的基本现象,研究潜在调控机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应用高端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胞内靶向定位和输送,加速创新性新药研发。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我国陆军军医大学等专业实验室利用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了信息识别、行为控制等脑科学核心问题的研究以及动物在体成像实验,获得了高分辨实时神经元活动成像数据。 

  项目成果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LED光源体系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支撑了包括新一代投影、光医疗仪器以及远程照明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共聚焦显微镜也已完成工程化,拟进行产业化生产和销售。

  结合研究所工程化及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在研发平台、工程化平台、产业化平台、市场平台的高效对接,通过系列化、组合化的产品布局,对显微镜系统和核心部件进行工程化、产业化,这是唐玉国下一步的目标,他的计划是将失去的阵地一点点找回来。

  (经济日报 记者:沈慧 责编:渠丽华)

(来源:https://share.jingjiribao.cn/detail/newsDetailShare.html?docid=159163&user_id=a5fff25549f647548766c8055303f5ab&source=wechat_friend)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