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崔崤峣身上有很多标签,海归女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医用声学技术研究室主任,苏州国科昂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这些标签给人的第一印象,正如她名字中蕴含的“崤山高峻”的寓意,女科学家的高冷感油然而生。
但崔崤峣给记者的第二印象却有点“暖”,在崔崤峣的办公室,满眼的绿植在阳光下株株耀眼,一片葱茏之间,身穿套裙,扎着马尾辫的崔崤峣笑意盈盈地迎上来,一如活力满满的邻家姐姐。
被称“咄咄逼人”,她种绿植“慢下来”
坐定后记者不由赞叹办公室生机盎然,崔崤峣哈哈一笑,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的耿直本色,“这是我矫正自己的性子呢”。
原来,种绿植是她“从善如流”的选择。之前所里一位年轻同事,谈话中偶然一句,“你觉不觉得自己是个咄咄逼人的人?”这让崔崤峣有点震惊,“什么?在英国工作了八年,同事们都形容我很Nice啊!”
面对“有点儿负面”的评价,崔崤峣还认真反思了下,“过去他找我谈自己的研究,会罗列出大堆东西给我,往往被我直接‘打’回去。” 崔崤峣强调逻辑性,这也是她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看不得别人逻辑混乱,观点要明确,什么证据支持这些观点? 除此以外再多内容毫无意义。”
崔崤峣逻辑性强的优点也得到了她的导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艾里森·诺布尔的“官方认证”,然而当初她也是被狠狠“虐”过的,“刚出国英语还不太顺溜,每次见老板都有点露怯,写好‘12345’的要点才去汇报,我每说一点,她就来一句‘No…No…No… I don’ t think so!’(我不这么认为),特别受打击,感觉都说不下去了。”回忆起那个场景,崔崤峣忍不住偷笑。
尽管她仍然坚持科研训练必须严格,但她觉得,性子慢下来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就想了个种花草怡情养性的办法,时间长了,绿植慢慢地摆满了办公室,“有个毕了业的学生曾经给我一盆枝叶特茂密的盆景,我出去开会一礼拜,回来就只剩两片叶子,我不死心,每天拿壶喷水,有一天居然看见它又发芽了,我那个成就感啊!很多事都像绿植一样,急不来的,每天得用同一个心态对待他,才能慢慢抽枝发芽。”除了种花草,崔崤峣还会画几幅油画,睡莲、红枫、银杏……“饭后还会走一圈看花看草,想办法让自己整个人都慢了下来,平和多了”,崔崤峣一脸诚恳。
自比网店店主,做技术必须“咬牙走实”
尽管崔崤峣自觉性子慢了不少,可记者发现,她说起话来语速飞快,几乎是平常人的两倍。
崔崤峣说,那是作为团队leader(领导)的压力使然,“我经常跟同事们说,别把科研单位看得多高大,我这儿就好比是个淘宝店,我就是店长,我负责带领大家,把技术做出来,卖出去,咱们一起把这个店经营下去。所以我的时间很宝贵,能十分钟说完的事,可别说半小时。”
她坦言,在医工所工作后,压力是过去的很多倍,报项目、拿经费、管理、运营、成本核算……很多环节都需要“咬咬牙冲一冲”,“刚开始来这边没经费,我和同事严博士每天都背着包在周边几个大学和医院寻求合作,火车+地铁+快餐更是常态”,2011年在争取一个科技部支撑项目计划时,需要找三位专家签字,她带领团队成员,几周内先后找了20多位专家,到最后3天才落实,大家连夜加班修改和打印材料,飞越大半个中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北京、长沙、西安三地专家的签字。
做技术就更加“硬核”了,不咬咬牙根本不行。崔崤峣说,漂亮的研究,有时候在企业看来什么都不是。
“2011年我们拿到科技部500万的项目,支持我们做我国首台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血管内超声原型机,该类产品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2012年我们就做出了第一款探头样品,测试性能曲线几乎完美。”这么完美的曲线发文章肯定没问题,但崔崤峣的目标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跟企业沟通后,对方摇摇头,要求做一百个、一千个性能指标稳定的样品。
“一百个产品出来,奇奇怪怪的曲线就都出来了,后来埋头再做了一批还是不行,光那个长得很难看的那个曲线报告都积了好几本”,崔崤峣沉心静气,跟大家坐下推,完美曲线到底怎么产生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小的动作,我们都不放过,最终找到了连线环节的原因,其实,可能一个看似很偶然的工艺细节,都会极大地影响性能,背后都有需要论证的原理。”
经过痛苦的工艺改造,他们团队研发的血管内超声原型机的性能得到大大提高,通过国家级第三方检测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和企业的合作也顺畅了。这是崔崤峣常常告诉学生,“我们做技术一定要分清project(项目)还是product(产品),实验室做出一个再漂亮也没用,要做出几百个都误差不大才行。”
正如崔崤峣最喜欢的一句话“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她的团队成果累累,研发了多类型高频超声换能器探头,包括超声内窥镜探头、眼科超声探头和血管内超声探头,部分产品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迁就家庭肩挑“双担”,只为一颗初心
除了工作,她和普通的职业女性一样,也会遭遇生活的鸡毛琐碎。在生活中,她选择迁就两个孩子和丈夫,住在远离单位的苏州工业园区,每天早晨,她在早高峰时,开车一个小时,横跨苏州城,到高新区的单位上班。下班后,她会选择错过高峰期,7点以后开车回家,陪孩子做功课。
“什么都可以推倒重来,但孩子的成长不可复制。”10点半,孩子睡觉后,她又开始躲进书房埋首工作。承担着双份的责任,她也有迷茫退缩的时候,家里老人生病、压力很大,她也曾筋疲力尽,想过退出,“我不往前冲了,再慢慢退回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初心”。
两个孩子都出生在英国,回国前有人劝她为了孩子教育,别回国了,她回复,“我们都是在中国成长的,相信孩子也可以过得很好,自己事业做好了,孩子不也有了更好的榜样吗?”秉持着一套生活逻辑的崔崤峣,回国怀揣的是一颗热忱之心,“我希望中国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把病看好!”
“中国卫生部在医疗装备方面的投入60%-70%都被国外产品所占有,目前绝大部分的医院在购买医疗设备时都会把国产设备拒之门外,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老百姓的看病成本”。她明白在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很多工作不能给她带来荣誉,在很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团队都没有发文章,“一方面涉及企业机密,另一方面做论文的套路和做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分出很大精力去做论文,就会影响我们产品的进步速度。”
在采访中,崔崤峣不断提到自己的团队,她非常欣慰有一支胸怀自主创新责任和使命的年轻蓬勃的团队,打排球、排话剧……崔崤峣笑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带他们去看看”。去年,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款超声内窥镜微探头,“一粒米”可探清胃部五层病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款超声探头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只有芝麻四分之一,在血管内看得比国外同类产品成像更清晰,但价格只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降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近三分之二的血管内超声成像,搭建血管支架的费用。“壮大国内医疗机械产业,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我们正在路上”。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高晓敏
编辑: 张宣
(来源:http://jnews.xhby.net/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y8YePCqSEKpVretk/1?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