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做常规胃镜,医生最多能看到胃部是否有凸起组织。用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医生不但能看到消化道表面的凸起部分,还能看到该组织或肿瘤浸入有多深。”昨天,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崤峣告诉记者,该所自主研发的超声内镜微探头,已进入工程样机研发,有望在两年内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超声内窥镜是将超声用于消化道检查的一种技术,其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探头顶端,插入胃道、支气管等体腔后,利用超声进行实时扫描,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如胰腺、胆囊、肝脏和脾脏的超声图像。
据介绍,整个成像技术中,外观像一粒米的微探头是核心技术,直径只有2毫米。“一般来说,人体的胃壁有黏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等5层结构,通过我们的超声内镜,医生可看到肿瘤是从哪一层生长出来,也能判断浸入有多深。”崔崤峣说,比起直接进行光学内窥或者X射线成像,超声内窥就好比是在体内做了一次超声,所得到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它可对肠道附近脏器进行成像,在胰腺、胆管、胆囊的病变诊断中发挥作用,也比穿刺检查更方便安全。
“目前,超声胃窥镜产品有很多,但国内尚未有厂家实现超声内窥镜商用化,超声内窥镜设备从换能器到成像设备研制还处于空白阶段,严重依赖进口。”崔崤峣说。除了价格昂贵,成像所需的带换能导管也有寿命限制,国外每支售价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病人检查费用偏高。为此,他们团队以声波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效应为基础,围绕医学超声成像、超声诊疗与康复评估等,重点开展了高分辨超声成像器件、系统与关键技术,前沿超高分辨光声成像技术,新型超声诊疗一体化技术,以及超声影像引导的康复评估方法等研究。
崔崤峣介绍说,他们的研发将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未来通过技术提升,还将获得更高分辨率、更大穿透深度的图像,并通过医工所的产业化公司,以质优价廉的研发成果,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