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2008年2月,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并于2012年11月正式成立。
苏州医工所围绕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医用电子技术和康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该所先后参与科技部“人口与健康领域”技术预测战略研究、国家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参加了国家健康保障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中科院生命领域人口健康方向规划以及江苏省和苏州市多项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所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显著地位得到体现。研究所还积极打造医疗仪器创新生态环境,推进筹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苏州)转化中心和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院。
十年来,苏州医工所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已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引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国立研究机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汇聚的基地、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为国民健康幸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方面,苏州医工所已建成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与健康研究基地、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9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争取各类竞争性科研经费近7亿元;授权专利8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双光子医用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声成像器件及大数值孔径物镜等为代表的60余项科研成果和产品,特别要提的是,高端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以300万左右的价格销售到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共计10余台;研究所重大突破/重点培育方向共争取各类资金支持6.61亿元,研制样机60余台/套,成果转化26项;研究所重大突破/重点培育方向共成立项目公司27家,注册资金2.21亿元,工程化平台对外服务收入5000万元。
“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是苏州医工所过去十年探索出的特色,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同时,在以国立研究所(苏州医工所)为依托、高端工程技术为核心、知识产权为纽带、资本为辅助、企业为承接、多要素(研、产、学、用、政、企、资、IP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下,苏州医工所投资5000多万元搭建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设计、加工、测试与检验等功能的工程化平台,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化工程技术队伍,形成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的公共服务能力,还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实现了模式输出。
苏州医工所还与1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立了“医工结合”专项。该所还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慕尼黑工大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有效和实质性的合作交流。
目前,苏州医工所人员总量700余人。组建了一支由海归高层次人才,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主要力量的优秀科研队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占85%。目前,研究所现有职工487名,其中江苏省双创 22名,研究员50名,副研究员77名。自2016年起,研究生教育归口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变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地方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现有中国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培养点,光学工程、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硕士培养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61名,在读博士生65名,硕士生153名。
(来源: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97284404831390&jumpfrom=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