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消费日报记者 汪宏胜)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建所十周年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讨会在苏州高新区举行。科技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副主任曹健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等领导、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医院、企业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了苏州医工所十年来在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进展,并就先进医疗仪器技术与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开展了学术交流。
十年来,苏州医工所始终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建成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与健康研究基地、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9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争取各类竞争性科研经费近7亿元;成功研发出了双光子医用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声成像器件等6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品。
同时,该所还投资5000多万元搭建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设计、加工、测试与检验等功能的工程化平台,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化工程技术队伍,形成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的公共服务能力;并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实现了“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的输出。成功引入百余项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4家,并获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和医疗器械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流式细胞仪、血栓弹力图仪、深层光谱治疗仪、输血五项检测试剂盒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完成落地转化,逐步推向市场。
在人才的集聚方面,苏州医工所组建了一支由海归高层次人才,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主要力量的优秀科研队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6%,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占85%。可以说,苏州医工所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汇聚的基地、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
不仅如此,该所还于2015年发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联盟,联盟成员包括科研院所、医院、企业、投资基金等30多家单位。该联盟的成立是对中科院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模式和产业孵化模式新的探索与大胆尝试,促进了各成员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链联动,引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扎根苏州高新区,会上,苏州医工所分别和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签订了“医工结合”全面合作协议。该所所长唐玉国在接受采访时说:“‘医工结合’是医疗健康领域协同创新的根本。医院、医生掌握着临床需求的一线信息,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研发平台,让这些信息转化为成果最终落地应用。”截至目前,苏州医工所已与10余家三甲医院设立了“医工结合”专项。同时,他也表示,苏州医工所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苏州高新区良好创新环境的营造。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大力实施“两高两新”发展战略,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先后引进中国移动研发中心、中科院地理信息研究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近百家大院大所、创新载体。同时,还与全国股转系统、深交所、上交所、中欧国际交易所合作共建“太湖金谷”、“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基地”,集聚国家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打造了中澳首个科技转化平台“江苏-维州研创中心”,并制定了“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政策条件最优、操作性最强”的高新区人才新政,吸引人才总量超过22.9万人,集聚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900个,各级人才数量均位列苏州市领先水平。
“前十年我们一直在积蓄能量,我相信,这些能量会演变成后十年科研成果的井喷式增长。”唐玉国说。他告诉记者,今后苏州医工所将努力构建人才、科技、成果、资本、市场“五位一体”的集团式新型研发机构,以“健康中国”为契机,逐步突破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完)
【责任编辑:汪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