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的金字招牌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活动吸引了院士、专家等500多人参与。当天下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讨会就先进医疗仪器技术与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开展了学术交流。
“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是苏州医工所过去十年探索出的特色。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建所10年中,在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喜人成果。10年来,已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引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国立研究机构。
十年来,苏州工医工所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争取各类竞争性科研经费近7亿元; 授权专利8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双光子医用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声成像器件等为代表的60余项科研成果和产品;成功引入百余项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4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共计5.3亿元,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过2.5亿元。
“前十年我们一直在积蓄能量,我相信,这些能量会演变成后十年科研成果的井喷式增长。”不俗的成绩让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对该所的未来充满信心。
为推进区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扎根苏州高新区,苏州医工所分别和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在当日签订了“医工结合”全面合作协议。
至此,苏州医工所已同1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立了“医工结合”专项。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苏州医工所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慕尼黑工大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有效和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并且集聚优势资源,成立各类联合研发机构30多家,直接对接市场、成果落地产业化,累计争取企业横向委托开发任务经费1.39亿元。
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要想开展项目谈何容易,这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筹建时的困境。经过十年的努力,苏州医工所人员总量已达700余人。组建了一支由海归高层次人才,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主要力量的优秀科研队伍。
唐玉国表示,今后,苏州医工所将以国家“健康中国”为契机,逐步突破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技术,努力构建人才、科技、成果、资本、市场“五位一体”的集团式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苏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创新发展路径带动了苏州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不仅是区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也是高新区创新生态圈里重要的“创新地标”。
据介绍,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国移动研发中心、中科院地理信息研究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100多家大院大所、创新载体,这些创新资源为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沃土。(周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