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10月21日电 10月20日上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建所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讨会在苏州高新区清山会议中心举办。会议回顾了医工所筹建的艰难岁月,展示了十年来苏州医工所在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进展,并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苏州医工所十载艰辛筑梦,共谱医工华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温度的科学技术研究所。
十年前,为了填补国内医疗器械装置研究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领域的空白,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十年来,苏州医工所始终根据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已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引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国立研究机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和汇聚的基地、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
截至目前,苏州医工所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600余项,争取各类竞争性科研经费近7亿元;授权专利8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30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双光子医用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声成像器件及大数值孔径物镜等为代表的60余项科研成果和产品,研制样机60余台/套,成果转化26项。
“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是苏州医工所过去十年探索出的特色。在以国立研究所(苏州医工所)为依托、高端工程技术为核心、知识产权为纽带、资本为辅助、企业为承接、多要素(研、产、学、用、政、企、资、IP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下,苏州医工所投资5000多万元搭建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设计、加工、测试与检验等功能的工程化平台,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化工程技术队伍,形成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实现了模式输出。成功引入百余项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44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共计5.3亿元人民币,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过2.5亿元人民币,并获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和医疗器械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
苏州医工所还与10余家三甲医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立了“医工结合”专项。除此以外,苏州医工所还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慕尼黑工大等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有效和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并且集聚优势资源,成立各类联合研发机构30多家,直接对接市场、成果落地产业化,累计争取企业横向委托开发任务经费1.39亿元。
这一路走来,苏州医工所取得的成就和特色的驱动发展模式有目共睹,但是,“医疗器械产业目前的规模较小,医疗器械消费水平比偏低,医疗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差距,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变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这也正说明了医疗器械行业作为苏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苏州医工所作为苏州市医疗器械产业的龙头,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此,加快学科建设和布局,研究制订产业规划,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建设医疗器械工程化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破发达国家在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垄断地位,将高端技术的核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抢占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为国民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是医工所每个人努力奋斗的方向,也是医工每个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通讯员董梦圆)
(来源:http://share.gmw.cn/local/js/2018-10/21/content_31792494.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