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在芯片上放置抗体吸附分子,就可在被检测的血液中‘抓取’到抗原,即识别出肿瘤因子。这种检测方式对于癌症早期筛查十分方便,只需要一小时就能准确地显示测定结果。”近日,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威博士向记者介绍了一款新研发出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据悉,该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部分性能已超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还同时推出“迷你”型便携式分析仪,灵敏度比目前先进的光学检测还高40%。
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一个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款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整个仪器由主机、流动测试模块、蠕动泵等构成,外观像一个旅行箱。只见实验人员正在将不同水质的水,引入已采过样的芯片上,电脑上很快出现不同的曲线。
“‘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的检测平台,主要用来检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实验室,张威拿起一片小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介绍,“我们最核心的技术还是在自主研发的芯片上,这块芯片突破了国外垄断产品的技术壁垒,安装在仪器中主要用来承载‘标志物’,并在检测时共振产生频率变化。”比如,随着温度的升高,湖水中蓝藻生长很快,而蓝藻的过度生长会影响很多河流湖泊的水质。利用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就可在水面光凭肉眼还看不到蓝藻时,通过水样微囊藻毒素检测快速检测出其藻毒素变化,从而预先知道蓝藻发展趋势。“我们在芯片上留下藻毒素的分子印记,当所测的水体里含有藻毒素时,芯片就会‘抓取’到藻毒素,从而得出测定结果。”张威解释。
目前,这款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主要为高校和企业个性化定制仪器类型,并广泛用于医药、生物及化学领域的科研研发。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一台先进的同类产品,售价在100万元以上,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发的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价格只有同类产品的一半。
而便携式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的重量就更轻,仅450克。张威介绍:“这款‘迷你’产品的单项性能与生物分子界面分析仪相当,仅售5万元,进一步拉低了检测门槛。”据悉,这两款产品已获15项发明专利授权,申请的国际PCT 专利也已进入日本和美国。(施为)
(来源:http://www.snd.gov.cn/snd/xwzx/20170804/72ea8e7f-e9f5-4d0f-abbe-57d49ccd09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