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闻网】苏州医工所攻克超声成像关键技术 动脉支架手术费或将降低三分之二

作者: 时间:2017-07-10

  

  今天(7月7日),据高新区消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的超声探头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于今年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将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这一突破将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对患者来说,今后做血管内超声成像,搭血管支架的费用将减少三分之二。

  动脉硬化、狭窄、闭塞往往危机生命,针对此类心血管疾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搭血管支架。然而,通过普通的x射线数字剪影测出的血管情况,可能因为角度问题而出现偏差。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利用超声成像。“超声成像就像医生把头钻进血管里,可以360°观察血管内的情况。”苏州医工所博士研究院崔崤峣介绍,相比x射线,超声成像还能看到深层组织。更为重要的是,超声成像能让医生直观地看到支架搭建的情况,是否贴合,是否准确,这些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

  以往,超声探头的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只能从国外购买。一次性探头导管的价格高达9000-10000元,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如今,这项技术已被苏州医工所攻克,今年就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的技术难点是这个换能器非常小,只有芝麻的四分之一大小,要使它达到50-60兆赫兹的超声频率,非常难。”据崔崤峣介绍,从导管成本来看,今后患者做此类手术的费用可以降低三分之二左右。而今年的临床试验如果成功的话,2年内就能投放使用。

  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除了能应用在动脉支架手术外,在支气管镜、胃镜等方面也能应用。比如,如今做胃镜只能看到胃表面的病变。如果用超声探头,那么胃的深层组织病变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早期胃癌的确诊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血管内超声设备市场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用声学室团队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探头与成像设备研发,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于2014年底完成我国首套成像探头和原理样机研制,并顺利进行成果转化,完成核心部件高频探头的产品定型和工程化开发。

  2016年,中科院医工所医学超声团队再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体内超声诊断设备检测体模研发及质量安全性研究”项目支持,重点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测体模研发和设备安全性可靠性验证。2017年6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协助武汉标准管理中心起草了《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草案、并完成草案的实验验证工作,为我国《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出台奠定了基础。(苏报融媒记者 璩介力 通讯员 焦阳)

(来源:http://www.subaonet.com/2017/0707/2020082.s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