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小芝麻”助医生“把头伸到血管里”——苏州医工所研发的“血管超声”超国际水平

作者: 时间:2017-07-10
  本报讯(记者 高小花)别看只有一粒芝麻的四分之一大小,却能帮助医生“把头伸到血管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误诊率。昨天,位于苏州高新区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举行新闻通气会,他们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超声探头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进入临床实验。据悉,这款仪器成像超国际水平,价格只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打破了国外该产品的市场垄断。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医用声学室,这里的10多位研究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各种超声换能实验。这个由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崔崤峣带领的团队,正将“微型高频超声”研发做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实验室,实验人员展现了其实验产品——安装在导丝顶端的,只有芝麻四分之一大小的东西。该导丝通过微创进入血管,那个“小芝麻”就能自动成像。 

  由于血管弯曲转折,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存在一定的弊端,可能导致误诊。所以,很多医生在诊断时,恨不得“把头伸到血管里”。“近年来,血管内超声已成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如指导冠脉内放置支架等。”崔崤峣介绍说,超声成像与CT、X射线等医学成像技术相比,具有无损无辐射且成本低廉的优点。目前研发的这款血管内超声成像,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从血管内部成像来检测管腔大小和管壁结构的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它能够360度,实时显示血管横断面解剖结构,观察附着于管壁表面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发展过程,测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从而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崔崤峣说,就是帮助医生“把头伸到血管里”。 

  目前,血管内超声设备只有国外的两三家企业生产,我国市场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崔崤峣说,“我们第一个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在2012年就做出来了。但进入批量、进入临床,却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她说。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高频微型换能器的尺寸最小可至500微米×600微米×600微米,大致相当于四分之一粒芝麻的大小,可产生中心频率高达50MHz,最高可达60MHz,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国外产品则为40MHz。频率越高,看得越清晰,就能获取更丰富的图像信息。

(来源:http://epaper.subaonet.com/gswb/html/2017-07/08/content_548947.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