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报】让科技转化为实在的民生“红利”——记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上)

作者: 时间:2016-09-14

唐玉国(右)指导学生实验

  姑苏城西、太湖之滨,坐落着一座美丽的新城——苏州科技城。
  2008年9月,苏州科技城迎来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国家科研机构——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如今,一晃八年,这个医工所从无到有,从草创到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0多人的科研团队,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的著名研究所。这个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凝结着从中科院到江苏省、苏州市到高新区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凝结着所长唐玉国率领的全体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的汗水和心血。 

  □商报记者 王骏

  勇挑重担
  筑梦医工的艰辛之路

  作为一个东北汉子,年近50的唐玉国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的中年能与地处水秀江南的苏州产生这么一段渊源。
  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短波光学研究。这期间,他积极投身“生物医学光谱技术”这一新兴学科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全身心筹建生物医学光谱实验室,开展了无创医学诊断等生物医学光谱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很快,他相继被任命为长春光机所光栅技术研究室主任、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成为了同行们眼中冉冉升起的“科研之星”。
  2008年9月,踏实能干的唐玉国被委派到苏州参与筹建医工所,经过4年的努力,2012年11月26日,苏州医工所通过了验收,正式成为了中科院序列的研究所。苏州医工所通过验收后,摆在唐玉国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回到他所熟悉的长春光机所继续原来的工作,另一条是留在苏州发展。在长春,唐玉国有其乐融融的家庭、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若回长春,他的前途将一片光明。相比而言,苏州医工所刚刚通过验收,还处于起步阶段。
  留下来,一切得从头做起。“我不能丢下那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不能看着刚刚起步的事业又中断了。”面对两条不同的路,唐玉国毅然放弃了在长光所多年来的科研与人脉积累,义无反顾来苏,奏响了事业的新篇章。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刚刚筹建时,既没有领军人才,也没有学科方向。对于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大家都很迷茫。“我们要敢做敢为,闯出一条路!”根据医工所和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中的实际情况,唐玉国提出要研发一批适用于基层社区医疗的设备,这就是“低成本诊断与治疗工程项目群”。但由于当时苏州医工所人才力量还十分薄弱,这个设想在那时开展起来并不容易。先干了“再说!”唐玉国身先士卒,带领所里10多个刚刚从大学校门出来且毫无项目经验的研究生开会讨论、制定初步方案和撰写项目申报书。在那一段时间里,唐玉国夜以继日,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唐玉国的带领下,项目最终被拿下,项目组获批了近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创新实践
  双轮驱动的发展之旅

  经费有了,但是项目研发更艰巨。由于两地奔波以及长期的劳累,没过多久,唐玉国一次在长光所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住进了长春的医院接受治疗。2010到2012年间又多次生病。在住院的几个月时间里,唐玉国仍然心系医工所,经常通过电话、邮件指导所里年轻人的科研工作。出院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回到苏州,带领团队继续攻关。按照医生的嘱咐,他的病是最好不要坐飞机的。但是为了医工所的发展,唐玉国避免不了经常要出差,2013年3月份左右,他头一回飞美国,光那一年就往外飞了4次,为苏州医工所招兵买马,正是由于唐玉国所长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现在医工所才有很多研究员,这些人为医工所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玉国是一个非常勤勉的人,每天脑子里想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看着他当上医工所所长两年,头发全白了,打心眼里心疼啊。”唐玉国的妻子说。
  对于唐玉国这种再累工作也排第一位的做法,医用光学室副主任张运海也是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医用光学室要报一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些事要跟唐玉国汇报。当时唐玉国刚从美国回来,但张运海跟他预约时间时,唐玉国就马上让张运海过去了。张运海清晰地记得,当时找唐玉国的人特别多,还要排队。进去以后,发现唐所特别累的样子,因为刚出差回来,他累的连腰都直不起来,走路时就跟老头一样弓着腰,边走还边扶着桌子,但是所里有特别多的工作需要他处理,他也没有选择,只能硬是挺着处理完工作,他的敬业精神让张运海感动至极,这种感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唐玉国就是这样一个勇于承担重任的“拼命三郎”。凭着他的敢想敢干、不畏艰难的“拼”劲,他从光机所的“科研之星”,一路成长为医工所的“领路人”,带领苏州医工所站到了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

  成果转化
  攻克甲醛检测难题

  科研机构一般偏重研究,不太关心“成果转化”。唐玉国早年有过企业工作的经历,2002年他曾出任长春光机医疗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科研成果成功推向了市场,产品在国内几项大批量政府采购中中标。短短半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也正因为如此,唐玉国深知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产品真正造福于民之间其实还有很远的距离。
  “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担任医工所所长的第一天起,唐玉国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医疗器械研发走出实验室,造福人民。他在医工所现有的发展路径上,大胆提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按照这个思路,唐玉国专门策划在苏州医工所成立了成果转化处,建立了成果转化工程化主体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社会资本,联合深圳分享投资和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总额3亿元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吉大附一院、附三院、苏大附一院、附二院等多所医院开展全面合作。这种种举措,有机融合了政府、企业、医院、项目、投资、工程技术六大要素,将工程化设计、生产工艺、临床试验等医疗仪器产业化所需的步骤一一解决,搭建起了从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到成熟产品的快速通道。
  据了解,国科医疗平台有机融合了成果转化所需的多种要素,目前已成功转化十余项科研成果,组建了以光学成像技术、激光技术、LED光源技术等为主要产品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口医疗器械,因为价格非常高,所以它有应用瓶颈,属于高端医疗;大部分百姓都要进到社区,或是基层医疗机构,那么国产医疗器械,恰恰具有这种低成本、高技术的特点,所以非常普惠我们老百姓。”唐玉国说。
  而就在最近,医工所又研发出“健康果”甲醛浓度实时检测仪。该仪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进入市场批量销售,价格只是国外产品零头,且未来可缩小到手环级大小。8月23日,这款产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露脸后,医工所的咨询电话一度被打爆,如此火爆的销售行情,让负责这款产品初期开发的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连群既欣喜又吃惊,他告诉记者,大约两年前,所里要做一个传感器,于是大家给唐所做汇报说做的传感器进展如何。然后他就紧接着问了一句,这个东西有没有使用价值。当时所里的研发人员顿时有些懵了,因为一开始做的传感器比较偏高端,是检测生化毒气的偏军工的设备,离市场很远。唐所提点大家,作为一个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研发的东西必须有国际水平,并且还要切实服务老百姓。后来他就建议把其中一个应用领域定在测甲醛这一方面。最后他们围绕这个定位做项目,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甲醛浓度检测仪及其系列产品的面世,为国产高端传感器拓展了新的领域。我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微型智能化甲醛实时检测模块以及微型甲醛检测仪也将研制完毕。未来,我们的智能化测甲醛,会将检测仪缩小到一块小手表那么大小,达到‘手环级’,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赋予更多的检测功能。”周连群告诉记者。

  唐玉国资料

  1967年12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应用光学、光谱学、医用光谱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重要项目,累计主持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5亿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