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心怀报国梦 他把论文刻在产品上——记苏州市级重大典型“时代先锋”唐玉国(下)

作者: 时间:2016-09-14
 

路甬祥视察时,唐玉国介绍医工所情况

唐玉国在关心下属的科研进展

 
  本报记者谷雨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科研院所和企业头疼的问题。然而,在唐玉国的带领下,这个难题在苏州医工所却迎刃而解。苏州医工所以国家需求和百姓需求为己任,摸索出了一套以研究所为依托,工程技术为核心,知识产权为纽带,资本为辅助,多要素紧密结合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唐玉国更是大胆提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在唐玉国身上,不但展现了科技报国的梦想力量、务实求真的担当力量和坚守信念的品格力量,而且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为祖国科学事业快速发展而顽强拼搏的责任和担当。
  打通“最后一公里”创建新型成果转化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的科技成果中,大约有一半是不可转化的“沉睡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研发在科研立项时就“脱离了实际”,投入到市场后也没法使用,只能成为停留在纸上的“展品”。有人将横亘在“实验室”与“市场”中间的“最后一公里”,称为“死亡之谷”。“以产品为导向,只有将科技转化为成果,才能造福于民,这也是一名科技人员的梦想。”对于这一点,唐玉国深有体会。
  2003年起,唐玉国曾任中科院长春光机医疗仪器公司总经理,公司是集医疗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和销售对于一直从事科研的唐玉国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几年的企业经历,唐玉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也是由许多痛苦的实践换来的。从企业角度出发,销售额是硬指标。唐玉国曾经亲自运作一个大型政府招标,但是公司的这个投标产品有些实验还没有做完,同时面临着企业的销售额压力,怎么办?最后虽然这个大单在唐玉国的亲自指挥下被拿了下来,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交标时,产品的某些实验已经没有足够时间进行了,只好硬着头皮安装调试。销售完成后,产品在医院使用过程中问题开始凸显。为此,公司派出了大量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维护,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件事给唐玉国头脑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记,他在很多场合都曾提起此事。“产品不成熟就推向市场,对企业的危害太大了!”经历这件事后,唐玉国对产品的可靠性等方面开始深入系统地思考,并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实践,产品的“工程化”思路就这样逐渐产生。来到苏州后,他果断地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放到了医工所的核心定位中。当时由经验、教训换来的“工程化”思路,终于在苏州医工所这个大平台上生根、发芽、成长,创建了新型成果转化模式。
  在医工所工程化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一款流式细胞仪,科研人员正在对它进行相关测试。苏州医工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波告诉记者,这是医工所科研人员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仪器,产品性能跟进口产品性能一样,但它的市场投放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左右。杨洪波说,以医院临床需求为目标,走“医工结合”这条路,也是苏州医工所的一大特色。比如,有的医生在为病人进行大脑穿刺手术时,手术操作过程需要在X 光下进行,对于这样的工作场景,医生是不愿意看到的。针对医生的需求,医工所科研人员研发了穿刺针远程遥控机械手,操作过程可以避开X光环境。“这样的产品,非常接地气,也非常受市场欢迎。”杨洪波说,医工所针对一线医疗机构提出的各类项目需求进行了筛选,目前认可的便有100多个项目,立项19项,其中立项项目中有一半已经做出了样机。

  初心不忘科技报国他用行动去造福人民

  作为医工所的带头人,唐玉国敢作敢为,勇于承担责任。在管理过程中,医工所鼓励成果转化,支持员工创办控股公司。苏州国科华睿生物医疗有限公司曾经成功吸引了深圳分享基金公司投资的200万元扶持基金。当年的项目组成员,如今的苏州国科华睿公司总经理程文播副研究员说:“唐所长不仅从科研创新思路、关键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全面的指导,他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也不断鼓舞着我们。在他身上,我不但学到了如何正确地掌握创新科研方法,也学到了怎样做一名胸怀祖国、心系群众的科学家,这些都让我终身受益。”
  唐玉国的视野十分开阔,他总是站在国际最尖端的视角和老百姓实用的立场来看待问题。2014年9月,医工所要做一个传感器,当大家汇报传感器进展时,唐玉国突然多问了一句:“这个产品有没有使用价值?”当时研发人员顿时有些懵了。因为一开始做的传感器偏高端,是检测生化毒气偏军工的设备,离市场很远。这时,唐玉国点拨大家说,作为一个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研发的产品必须有国际水平,并且还要切实服务老百姓。后来,他建议大家把其中一个应用领域定在检测甲醛这一方面。于是,科研人员按照这一思路,成功研发出一款手掌大小的国产家用甲醛测量仪“健康果”,它的准确度可以和一万多元钱的进口同类产品媲美,价格却不到进口产品的二十分之一。不到半年,这款国产甲醛测量仪已经批量生产,实现了市场化。基于这个项目,传感器的整个研究团队也被带动了起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众所周知,光学领域有两种“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在中国,望远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在显微光学领域,由于长期缺乏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高端显微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一定要把医工所打造成为中国显微光学的基地!”为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唐玉国带领团队不分昼夜,攻克难关。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如今,苏州医工所研制的高端显微镜不仅成本低、成像快,还出口到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打破了欧美市场的行业垄断。
  如今,在唐玉国的带领下,苏州医工所已建成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近300项,对外争取研究经费总量已达4.5亿元;累计授权专利300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0余篇;孵化了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了成果转化工程化平台,10多个重大项目也正在运行中。

  敢为人先挑重担他用人格魅力感动了身边人

  在妻子王丽荣眼里,唐玉国不仅脑子勤,嘴勤,关键他还腿勤。他每天脑子里想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每天四五点就起床处理邮件,他恨不得一分钟都当成两分钟用。”王丽荣说,每当她看到丈夫紧锁双眉时,无论有什么事,她都不敢打扰丈夫。尤其是2012年,丈夫成为医工所所长后,她能感觉得到,丈夫的工作更忙了,压力更大了。“他以前从来不说梦话,自从成为所长后,我夜里经常被他的梦话惊醒。”王丽荣说,几次听下来,丈夫的梦话都是跟工作有关。望着丈夫日渐增多的白发,听着丈夫梦中仍在指挥工作的梦话,王丽荣也十分心疼丈夫。为了丈夫,前两年,身为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春市政协委员的王丽荣,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毅然来到了苏州。王丽荣说,她来到苏州后,医工所的很多年轻职工也都很高兴,觉得她这一来,唐所也不用像之前那么辛苦了,可以安心投入工作,大家也都放心了。玉国是位好丈夫,为他做这一切值,我觉得值“得,一个家庭,总该有个人做点牺牲。”王丽荣说。
  在医用光学实验室副主任张运海眼中,唐玉国是个特别有战略眼光的所长,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快有结果的时候,苏州医工所在显微光学这一方面的布局还非常小。有一次,他去美国考察回来后,就立刻开辟工作区域,布置了许多房间,每个房间基本上都设置了一款比较尖端的显微镜。一下子就把一个新项目布置得很大,大家刚开始还不太理解。没想到,就在完成布局后,2014年10月,超分辨显微光学这个领域就获得诺贝尔奖了。
  “唐所是一个十分重视创新的人,而他的创新,不单单体现在科学研究上,也深入到各级行政管理中。”苏州医工所战略规划处董文飞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是战略规划处的一个重要职能,由于医工所是工程技术所,又是新建所,职工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这么多年轻人需要有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指导。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唐所经常带着下属到国外进行招聘和宣传。很快,一个现实情况摆在了大家面前:不少海外高级人才,虽然很想为国效力,但他们又难以舍弃国外的生活。唐玉国敏锐地意识到,以前人才招聘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人才引进的方法必须要创新。该如何创新呢?经过反复思考,唐玉国创新地提出,医工所在海外建立人才联络机构,安排专业人员来管理国外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也帮助所里职工到国外学习和交流。
  伴随医工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不断成长,他们也在医工所寻找到了个人定位和自身价值。“很荣幸能有唐所这样的好导师,一路上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受用终生。我们也愿意不断努力,为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所里的年轻职工们如是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