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心怀报国梦 他让医疗器械研发造福人民——记苏州市级重大典型“时代先锋”唐玉国(上)

作者: 时间:2016-09-14

生活照

 
  本报记者谷雨

  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心里一直埋藏这样一个梦想:百姓去医院就医时,用的都是中国人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医疗仪器,产品性能比进口产品更好,但价格却更低。为了这个梦想,为了人民健康的需要,为了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他始终奋战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前沿,带领团队开创了一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新模式,绘就了一幅幅“科技创新路线图”。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
  从“科研之星”到医工所“领军人”

  30岁,破格成为研究员,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主持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累计主持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5亿元……熟悉唐玉国的人,无不对他充满了敬佩和赞叹。在他身上,有着常人眼中太多的“不可能”。然而,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唐玉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来的。他的父母是吉林蛟河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兄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大。读书时,他既聪明又勤奋,考上县中后,独自一人在县城求学。直到考上大学,几乎没要父母操心。进入大学校园后,他更加勤奋用功。最终,凭借努力,他留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师从王大珩大师,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唐玉国从长春光机所物理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出站,留在了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短波光学研究。这期间,他积极投身“生物医学光谱技术”这一新兴学科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全身心筹建生物医学光谱实验室,开展了无创医学诊断等生物医学光谱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很快,他相继被任命为长春光机所光栅技术研究室主任、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2008年9月,唐玉国被委派到苏州参与筹建医工所。万事开头难,既没有领军人才,也没有学科方向。对于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大家都很迷茫。“我们要敢作敢为,闯出一条路!”
  根据医工所和国内医疗设备市场的实际,唐玉国大胆提出,要研发一批适用于基层社区医疗的设备,这就是“低成本诊断与治疗工程项目群”。由于当时医工所人才力量还十分薄弱,唐玉国身先士卒,带领所里10多个刚刚从大学校门出来且毫无项目经验的研究生,一起开会讨论、制定初步方案和撰写项目申报书。在那段时间里,唐玉国夜以继日,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该项目最终申报成功,项目组获批了近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由于两地奔波以及长期的劳累,没过多久,唐玉国在工作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住进了长春的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4年努力,2012年11月26日,苏州医工所通过了验收,正式成为中科院序列的研究所。这时,摆在唐玉国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回到他所熟悉的长春光机所继续原来的工作,另一条是留在苏州发展。在长春,唐玉国有其乐融融的家庭、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相比而言,苏州医工所刚通过验收,处于起步阶段。留下来,一切得从头做起。“我不能丢下那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不能看着刚刚起步的事业又中断了。”唐玉国毅然放弃了在长光所多年的科研积累,义无反顾地选择来到苏州。

  广聚英才打造“人才高地”

  为了促进苏州医工所的发展,唐玉国非常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始终把提携新秀、培养后俊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既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成立之初,苏州医工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不过,唐玉国却坚信,年轻人敢闯敢干,有创新精神,在科研方面,就应该放手让年轻人去干。我是2009年第一批来医工所的,“当时我们这批都是硕士,毕业了就留在这里,没有什么经验,对我们年轻人而言,正是唐所的大胆放手,让我们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医工所检验室蛋白组学中心副研究员尹焕才,对刚进所时那段日子至今记忆犹新。每逢重要节假日,唐玉国总会仔细地询问所里年轻人情况。去年春节,他还把所里不回家的“海归”都叫到家里包饺子,一起过新年。
  唐玉国心脏不好,医生嘱咐他最好不要乘坐飞机。然而,为了引进国际尖端人才,他连续数次飞赴美洲、欧洲挖掘和引进人才,仅在2013年,他就3次飞赴美国硅谷。在他的努力下,核酸检测技术中心主任郑岷雪等十几位专家陆续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来到了苏州医工所,不少国际上最顶尖的团队也被他挖来了。在工程技术方面,苏州医工所还聘请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和其团队来苏州工作。
  为了培养好人才,唐玉国提出了与哈佛大学共同招收博士后的想法,博士后的项目由哈佛大学和苏州医工所共同制定。郭宇征就是这样一位博士后,为了引进他,唐玉国反复联系争取,一开始双方磨合并不顺利,郭宇征所提出的研究方向与所里的整体布局不太契合,但唐玉国一直没有放弃。去年年底,郭宇征终于提出了一个与苏州医工所研究室相吻合的课题,该课题很快得到了认可,为苏州医工所创造了很大价值。
  唐玉国把人才放在医工所发展的重要位置,无论是职务职称,还是薪资待遇,都首先向科技人才倾斜。正因为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短短几年间,苏州医工所从最初只有七八个人组成的筹建组,发展成如今拥有400多人,占地208亩的一流研究所。截至2016年5月底,研究所聚集的各类人才中,江苏省双创人才14人,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8人;研究员35人,副研究员50人,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占75%。而有了人才,苏州医工所在短短几年内,发展突飞猛进,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室纷纷建立。

  首创“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

  “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担任医工所所长的第一天起,唐玉国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医疗器械研发走出实验室,造福人民。他在医工所现有的发展路径上,大胆提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这不仅为苏州医工所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内同行业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新模式。按照这个思路,唐玉国专门策划在苏州医工所成立了成果转化处,建立了成果转化工程化主体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社会资本,联合深圳分享投资和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总额3亿元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吉林大学附一院、附三院、苏州大学附一院、附二院等多所医院开展全面合作。这种种举措,有机融合了政府、企业、医院、项目、投资、工程技术六大要素,将工程化设计、生产工艺、临床试验等医疗仪器产业化所需的步骤一一解决,搭建起了从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到成熟产品的快速通道。
  因为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唐玉国先后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标兵”,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目前,他还担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医疗器械规划组专家、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医疗器械产业,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是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人才集聚地,也是我们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唐玉国全程参与了医工所的筹建工作,2012年底担任所长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对于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重大项目的争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结合高新区的实际,把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研究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评价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