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他率领团队多次打破国际垄断——记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

作者: 时间:2016-09-13
 

  “这台超分辨显微镜原理样机能观察到50纳米;这台双光子显微镜成品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8月31日,在位于苏州科技城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内,所长唐玉国对医用光学室内的高端显微镜如数家珍。熟悉他的人都说,平时稳重寡言的他,只要谈起医工所业务发展,就会立刻变得热络善谈。

  正是凭借这份激情,8年间,唐玉国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科研团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十几人的筹建组如今已是拥有400多人、占地208亩的一流研究所,研发成果多次打破国外垄断,搭建的工程化平台正为数百家医疗器械企业跨过“死亡之谷”。

  从零起步

  “科研之星”南下筹建研究所

  2008年9月,在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短波光学研究的唐玉国,被委派到千里之外的苏州参与筹建医工所。身材略胖的他特别怕热,对南方气候的不适应,加上两地奔波的劳顿,筹建期间多次因心脏早搏严重住进医院。“以前一觉睡到天亮的人,开始频繁说梦话,和别人讨论怎么开展工作。”说起唐玉国刚到苏州那段时间的样子,妻子王丽荣语气中满是心疼。

  但当时的长春光机所懂生物医学工程的却只有唐玉国。经过4年的坚持,苏州医工所于2012年正式通过验收,成为中科院序列研究所。“通过验收后我们兴奋又失落,因为觉得唐所可能要回长春去了。”尹焕才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是苏州医工所第一批职工,他早就听说,唐玉国在长春已经是“科研之星”,拥有很多国家重大项目,那里还有他的妻女,相比而言,苏州医工所才刚起步,前途未卜。

  “我不能丢下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不能看着刚刚起步的事业又中断了。”看到所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唐玉国选择继续留在苏州。根据医工所和国内医疗设备市场中的实际情况,唐玉国提出要研发一批适用于基层社区医疗的设备,围绕“低成本诊断与治疗工程项目群”,包括尹焕才在内的几位毫无项目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硬着头皮”开会讨论、制定初步方案和撰写项目申报书。“这段时间,其实就靠唐所一个人撑着,边做边教,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最终,项目获批了近3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成为医工所起步的“第一桶金”。一年后,女儿考上大学,王丽荣因担心他的身体,也辞去了优越的工作,跟到苏州。

  双轮驱动

  推动医疗器械走出实验室

  医疗器械从实验室原理样机过渡到可批量生产产品的工程化阶段,因为投入大、技术精、风险高等,被业内称为高校或企业的“死亡之谷”,尤其对中小企业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这方面,唐玉国也曾吃过亏。唐玉国曾经担任过集医疗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长春光机医疗公司总经理,当时公司就有一个投标产品的有些实验还没做完,但因为时间紧销售压力大,只好硬着头皮安装调试。后来产品在医院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公司派出大量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维护才解决,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件事之后,唐玉国对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开始深入系统地思考。

  唐玉国大胆提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特色化发展理念。为此,医工所专门成立了成果转化处,建立了成果转化工程化主体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唐玉国联合深圳分享投资和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总额3亿元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与吉大附一院、附三院、苏大附一院、附二院等多所医院开展全面合作。政府、企业、医院、项目、投资、工程技术六大要素有机融合,将工程化设计、生产工艺、临床试验等医疗仪器产业化所需的步骤一一解决,搭建起了从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到成熟产品的快速通道。目前,这一科技成果工程化主体平台正在运行10多个重大项目,已经孵化了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贴近需求

  为地方发展树立“创新地标”

  在苏州国科芯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内,董事长周连群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手掌大小的国产家用甲醛测量仪,准确度可以和一万多块钱的进口同类产品媲美,但价格却不到它的二十分之一。就在一年前,这款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样机的阶段,要提高其可靠性与稳定性,还需要一笔巨大的投入。关键时刻,中科院医工所伸出了援手,经过工程化团队孵化不到半年就实现了批量生产,如今该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物美价廉的畅销商品。

  唐玉国还提出向一线医生征集产品研发需求,先后征集到上百个医工结合项目,已经立项的19个中有一半已经出了样机。“比如,不少医院的一线医生提出,他们长期在X光下做操作,担心对身体有伤害,我们就自筹资金立项,研发了穿刺针远程遥控机械手,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医院里面有很多手术器械要高压灭菌,但灭菌效果如何检测?医工所就研发了一款生物指示剂和配套的检测仪器。”

  如今,在唐玉国的带领下,苏州医工所已建成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中科院及省市各类科技项目、军工项目、企业委托项目近300项,对外争取研究经费总量已达4.5亿元;累计授权专利300余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0余篇;孵化了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苏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创新发展路径带动了苏州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不仅是区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也是高新区创新生态圈里重要的“创新地标”。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来源:http://xh.xhby.net/mp3/pc/c/201609/09/c208693.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