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前进在医疗器械创新的道路上
“生物医学工程是我热爱的事业,我将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创新中国医疗器械贡献自己的力量。”孙海旋博士不仅见证了苏州医工所的发展,也从科研新兵成长为具有丰富医疗器械研发经验的研究员,在医疗器械创新路上奋勇拼搏。
深入科研,方知任重而道远
2009年,孙海旋是第一批进入苏州医工所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当时,筹建中的苏州医工所刚刚启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低成本医疗项目,这也是孙海旋在研究所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他作为子项目中唯一负责机械设计的人员,为了保障项目进度,他一边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一边负责研发设计,他还频繁去加工厂紧盯进度,经常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地在一年内完成了干化学分析仪、心肌损伤检测仪以及新生儿监护仪的机械系统设计,参与研制的产品还参加了深圳高交会的展览,后来也用在临床使用。在低成本项目研发过程中,孙海旋默默地在心里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方法去研发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的国产医疗器械,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
攻坚克难,狭路相逢勇者胜
血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是其主要诱因,血栓弹力图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进行凝血功能评估,是围手术期凝血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强有力的“武器”。但在当时,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刚起步,没有稳定的国产化产品。孙海旋选择了血液动力学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血液粘弹性测量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定标及质控方法,构建了血栓弹力测量的方法学体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十余人奋战了1000多个日夜,先后突破了粘弹性传感、弹力谱图包络算法、功能稳定的纳米高岭土制备等关键技术,通过工程化“十性设计”,不断提升仪器的可靠性、工艺性、经济性,成功研制出血栓弹力图仪及配套试剂盒,成功转化给武汉医疗器械公司。此后他长期频繁往返苏州、武汉两地,协助企业建立批量化生产工艺,取得6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生产销售,被评为“2017年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十大优秀案例”。
前期的研发给国内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检测产品,但困扰孙海旋的是如何做到领先领跑。他带领团队又突破了旋转探针、谐振探测及微纳传感等凝血检测新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逐渐从模仿跟随成长到国内引领。不断解决新出现的临床问题是医疗器械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了解到半自动设备无法满足大样本量医院检测需求,他决心研发全自动、高通量血栓弹力图检测系统,而这也是超越同类产品的一次绝佳机会。为此,他时常在夜晚、周末进行开发设计、测试,不到3年的时间,解决了自动化、振动、批量化工艺等关键技术,带领团队率先完成产品开发并取得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孙海旋带领团队完成了从概念-关键技术-原理样机/试剂-工程样机/中试试剂盒-产品-商品的项目全周期研发,践行了医疗器械研发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及“十性设计”方法,逐渐探索出一条医疗器械研发的科学、高效的路径。
想国家事,奋斗在科研一线
生殖健康是我国人口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达15%,育龄人群中有超过4000万人口患病,成为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辅助生殖手段能够治疗不孕不育,其中胚胎培养与筛选是作为最核心的环节一直被国外垄断,不利于人种胚胎发育信息安全,孙海旋决定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突破了霍夫曼相衬成像、高精度环控、培养皿制备工艺、基于深度学习的胚胎智能评估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国内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时差培养箱及培养皿,并同步开展培养液研发,完成了主培养体系实验室试制,构建了胚胎培养类医疗器械的研发体系,该成果已完成成果转化,将很快投产使用。
作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研究机构一员,孙海旋同志将以解决制约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为目标,将继续在医疗器械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