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男,研究员。2020年度苏州医工所优秀员工称号获得者。200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7月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参加工作。现任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医学检验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曾任苏州医工所检验三支部书记,曾获中科院南京分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王策同志牢记党的教导和使命,自入所以来坚持以群众人民的迫切需求为指引,理论联系实际选择科研方向。至今,他已承担和参与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高分辨拉曼光谱的常见动物血液识别方法研究”等国家、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项目、课题多项,累计获经费支持3000余万元,申报获批20余项专利。王策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驱动发展的理念,经过需求分析、技术开发、实验验证等攻关过程,完成了流式细胞仪、分选仪等科研仪器的自主开发,从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最终实现成果落地苏州高新区。产品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转化总金额达15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王策同志在校所学的专业为光学专业,要入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展医学仪器开发工作,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理工交叉的问题和挑战。来所工作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协助项目负责人申请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申报项目是科研人员的常态,是每一个科研人的必备技能。但是初出校门即参与申报科技部项目并不是每个科研人都有的机遇和挑战。缺乏大项目申报经验是王策难以回避的问题。直面不足,用于挑战,通过向有经验同志的多方请教,王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撰写思路。先根据指南提炼项目目标、在应用中发掘项目意义,通过文献资料阅读把握技术的发展脉络,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形成技术路线,根据技术需要调研形成预算,一步一个节点、一步一个脚印。为了优化申报书,王策和赵树涛飞赴长春光机所取经,时任筹建组副组长的唐玉国所长恰好在长春开会,他协调有经验的老师指导申报书撰写,还亲自带领王策和赵树涛修改申报书中的措辞、提升了预算合理性,突出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申报书几易其稿,最终完成。紧接着又开始了申报PPT的准备工作。为了拿到这个项目,项目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是:为了充分展示已有成果,项目负责人武晓东研究员提出将仪器样机拿到汇报现场去。汇报当天,我们成为唯一一家带着样机参加汇报的单位,取得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成功打动评委,在众多项目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为研究所获得了第一个独立主持的国家级大型项目支持。
流式细胞仪市场长期由国外大公司占领,他们技术基础扎实,开发经验丰富,已经在市场中历经数年磨炼,取得了绝对的市场优势。王策所在的项目团队要实现跨越式追赶,谈何容易。好在项目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团队的自信是建立在与海外归国技术负责人丰富经验和基础之上的。立项之初,技术负责人还能跟大家一块讨论技术,分解任务。后来该随着该技术负责人因为个人原因的离开离开了团队。,没有了应有的他的技术支持不能到位,年轻的同事们难免心生畏难:人家大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技术,市场反补研发,始终坚持新技术的革新换代,我们怎么追赶,总觉的希望不大。由于因为项目负责人还有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和角色,而此时王策作为技术中坚,作为能长期跟与团队在一块共同开展工作的技术中坚,他被委以重任,希望被要求他能坚持下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把项目任务完成好。王策经过全面考虑后,和负责人商量认为首要任务是稳定团队,他考虑:平均年龄30岁,虽有经验不足的劣势,但也有敢想敢拼的优势。怎么将大家的目标聚焦在一处,有劲使到一处非常重要。王策回想起刚来医工所参加培训时观看过影片《蒋筑英》,长光所老一辈学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是制胜法宝。王策再一次翻出来这部影片,作为团结大家、坚定信心、攻克困难的有力武器。工作期间,年轻的他们加班加点是常事,经过6个月的艰苦努力就建立了流体动力学聚焦系统,实现了细胞的稳定微流操控,完成了核心技术验证,证明了所选择技术方向的可行性,初步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开发过程也不完全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难题就像高峰一样伫立眼前,难以逾越。由于光学系统的调试难度较大,作为测试流式细胞仪灵敏度的8锋彩虹微球测试结果始终徘徊在5-6锋之间,很长时间没有进展。王策带领大家共同实验查找原因,从流体稳定性调试和光学收集光路调试出发,先后提出了十来种解决方案。2014年高温假,团队放弃了休假,集中精神开展攻关,终于获得了PE染料通道的8峰结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多年来,那时候大家欢欣雀跃的场景多年来仍然记忆犹新。
流式细胞仪是生物医学常用高端设备,技术交叉多,开发难度大。;自1981年引入国内以来,长期处于长期进口状态。有数据表明,近十年间进口多达上千台,合计价值数亿元。这样的调研数据深深刺痛着王策的神经:每晚研发成功一年,我国就要多付出1亿元。原理样机研制初期,系统不够强健,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王策时常利用午夜时间开展实验工作,尽量排除环境可能造成的干扰因素,直击问题所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3年多的开发,王策所在项目团队就完成流式细胞仪系统研制,实现了核心部件自主化。整机通过了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的性能、环境、电气安全、电磁兼容4大类数十项检验,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报告。
医疗仪器设备的开发是漫长且艰辛的,通过了医疗器械型式检验之后,还需要开展临床试验工作。而开展临床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按照法规要求开展同型对照试验工作,并且需要在有试验资质的医院开展。王策同成果落地方一起,先从网上的公开资料开始梳理,确认了江浙沪地区具备开展相关试验的医院,再通过联系医院科室确认仪器型号。因为法规要求必须在两家单位的同型号仪器开展试验。为此,王策拜访了多家医院联系试验事宜,联系的医院多达16家。由于当时恰逢医疗器械法规的更新审定时期,多家的医院试验资质到期。续期申请又没有获批,难于正常开展临床试验工作,这就为选定临床试验参加单位增加了难度。后期又经历了试验方案确定、伦理审查流程等,开始试验已经是5个月以后的事情了。付出总会有回报:,王策所在团队的流式细胞仪经过上百例的临床试验,验证样机测试结果与国外产品的一致性高达0.98,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项目成果现由位于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中生(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生产、销售,其推出的产品参加行业展会引起了较大反响,已有多家公司参与销售与定制业务,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老百姓能用上自己开发的仪器,这是对如王策一样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最佳的奖赏。
永攀高峰,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铭,王策也不例外。在完成了第一代流式细胞仪的研制之后,他们团队又紧跟技术的发展,投入到三激光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分选仪、液相芯片分析仪等新型仪器的开发工作当中去。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医工所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王策团队也为了实现新技术的突破孜孜努力着,自2018年起开发的无鞘液声波细胞聚焦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稳定,应用于微流控流式细胞分析等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该项技术还将应用于深海微生物的分析过程中,这属于非常前沿的应用领域。如果能2023年前成功达成既定目标,将是我国在深海微生物分析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技术进步。
王策同志除了在科研工作中有所追求外,还热心关心帮助同志,为医工所的发展舔砖加瓦。他曾长期负责所在研究室工会分会工作,热心公众活动,坚持数年如一日为广大同事服务,取得会员职工群众的广泛好评。他还推动研究室先后与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市立医院、科技城医院等单位党支部、工会建立联系,共同开展活动,增进了单位之间人员了解与互信,有力的支持了科研主线工作。王策在担任职代会提案工作委员期间,深入调研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将问题与解决方案汇总成文提交职能部门审议,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较好的贯彻了研究所的发展理念。他本人参加由苏州高新区、所成果处共同举办的商业计划大赛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18年3月起,王策担任了检验室副主任,这项新的使命赋予了王策新的责任,在负责好课题组工作的同时,还要协助研究室主任考虑研究室的学科发展与方向布局,为医工所的科学管理贡献立量。这对王策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他一定能坚守初心,发展自我、强化自我,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富于创新,为祖国医疗健康事业的进步,为苏州医工所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