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苏州高新区对“一号产业”再按加速键。8月,一个全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大会,吸引来以院士为首的近300名海内外专家,共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几十个院企产学合作、临床研究合作项目等签约,授信资金达400亿元。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直以来,苏州高新区都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全区大力推进发展“十年磨一剑”的医疗器械产业,正呈现出加速腾飞态势。
“我们已深入实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年规划,力争到2022年产值超500亿元,2025年产值超800亿元,2030年产值超2000亿元,要把医疗器械的‘苏州高新区品牌’打得更响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院所引领
——打下基础,深耕源头
“高新区作为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目前,正依托医疗器械十多年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肩负起打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地标‘两核’之一的使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崛起,都不会一蹴而就,需长期倡导与培育。高新区对“一号产业”谋篇,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2008年,在苏州科技城一片茅草地上,通过省市资源,由中科院派人来高新区筹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主攻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医疗器械研发。这个“中科院一级所”的研发机构,便成为了高新区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核。
一年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研究所苏州研发中心进驻,共同推动区域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源头技术“自主可控”。
2018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通过验收。这一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完全自主创新,打破了国际垄断。其中,高灵敏的相机模块的核心技术——emccd芯片就是来源于中国兵器214所。
“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必须和临床、市场密切沟通,企业、大学、研究所、医院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势在必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科技发展部部长刘广兴说。
为此,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大会上,两个院所之间的项目需求“一拍即合”,签署了“医用传感器转化应用平台”合作协议。
“我们经过十多年研发,可与国内生物医学领域许多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实现互通。”214研究所副所长徐春叶说:“如今,企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每年经营收入大幅增长。”
正是这些“国字头”大院大所从“青山杂草”间拔地而起,埋头苦干科研,高新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才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
如今,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建立9个研究室,孵化项目公司57家。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才10人,中科院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才19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4人,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
在一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航母”稳稳起航的背后,还有东南大学医疗器械研究院、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国仟创新医疗科技研究院……这些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院所,也都在“乘风破浪”护航前进。
企业集聚
——建起“一核多园”载体
“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长。但经过十多年发展,高新区不少企业已陆续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到了该爆发增长的时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陶冠红表示。高新区依托院所引领,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
在8月高新区一次性签约落地的51个产业项目与48个人才项目中,就有投资4.2亿元的苏州阅微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柯尔(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阅微主要从事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的相关研发,其近日刚发布两款全新产品——智阅基因分析仪和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检测试剂盒,最快30分钟可出检验成果;柯尔医疗生产的主要产品包括医用制氧机、雾化器、医疗护具等五大系列100余款,在疫情期间,企业还驰援湖北武汉1000多台医用制氧机。
在高新区,一批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疗领域龙头企业和创新公司已崭露头角。速迈医疗在国内口腔医疗行业奠定了细分领域第一的品牌地位;法兰克曼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外科吻合器领域排名世界第三,在中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康多机器人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心擎医疗建成中国第一条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生产线……
在集聚了200多家企业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里,新生代医疗器械企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
今年4月,占地面积143亩,建筑规模为28.4万平方米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开园。首批入驻苏州恒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虎丘影像(苏州)有限公司、诺一迈尔(苏州)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
此外,高新区还在枫桥街道、浒墅关经开区、狮山横塘街道等地建设了多个产业园载体。
在枫桥,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苏州生命健康小镇产业园一期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二期正在建设中。目前,已引进东劢医疗、安酷生物、中日康养机器人等23个优质企业,总投资达20亿元;在浒墅关,单体投资达50.2亿元的阳山生物医药创新基地正在建设中,将入驻梅里埃体外诊断试剂、长光华医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等3个项目,预计其中2个项目达产后首年产值就将破12亿元。
“目前,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了‘一核为主,多园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相信通过引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领域优势产业、关联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发展,未来会发展为若干个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陶冠红表示。
产业崛起
——铸牢平台,精准“灌溉”
肩负打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之一的重任,高新区还从服务平台和资金支持上狠下苦功。
最新成立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苏高新集团与8家银行联合向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企业授信400亿元。苏州科技城管委会还与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大附属儿童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共同签约成立苏州市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医学转化中心。
“事实上,这种提供‘平台+钱袋子’的组合,在高新区早有先例。”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几年前,高新区就在“家门口”配套了多个列入“国家队”、全国“首个”及“唯一”的检测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在企业成立初期的产品研发就开始介入,不仅可极大地节约时间人力成本,缩短企业成长周期,还引领着不少企业产品与“国际标准”进行接轨。
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是省医疗器械检验所于2012年设立的分支机构。截至去年,苏州分所通过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资质认定及CNAS 认可的检测能力达到327个项目/参数。
“医疗器械产品要上市,必须通过我们这样的专业机构出具注册检验报告,才能去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我们所就在医疗器械产业园里,这就能让辖区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苏州分所检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缪佳表示。作为国家十大医疗器械检验所之一,几年来,苏州分所已累计为高新区284家企业提供了3029批次检测服务。
此外,高新区还布局了江苏省医疗器械可用性测试平台、汇智赢华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华联美德动物实验培训中心、巨翊科技医疗器械CDMO服务平台等,他们共同组成了整个产业的“护航舰队”。
有了创新平台、孵化平台、服务平台、载体平台,金融“灌溉”力量也自然同步跟上。
高新区制定了鼓励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了3支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和1支产业引导基金。在近日召开的高新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发展大会上,高新区第一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专项母基金正式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在此之前,苏高新金控参股基金和区引导基金对外投资中,已有21支涉及医疗器械及大健康领域,投资医疗项目达117个,金额达28.49亿元。
苏高新金控总经理周琼芳表示:“我们希望面向市场搭建起金融资源和优质医疗器械产业资源之间的联结机制,打通金融与产业的融合渠道。”
借助强大的“全产业链”融合,高新区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正向更高点攀升。截至目前,全区已集聚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超300家,产值达200亿元;拥有市级以上生物医药领域科技领军人才42人;累计获批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个。
(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 苏报通讯员 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