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苏州高新区:创新资源成为新兴产业铺路石

作者: 时间:2016-07-29

  7月13日,历经5年自主研发的“流式细胞仪”,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苏州医工所)面世。这种被称为生物实验室的“CT”细胞仪,每秒可对一万个细胞的各种数据快速测量并分类收集。

  令人惊讶的是,这项成果还没通过验收,已经被上市公司“抢去”产业化。

  如果把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比作一辆飞驰的列车,那苏州医工所就是领跑的车头。目前,医工所周边已集聚相关企业200多家,全区医疗器械产业产值保持了30%的年增速。

  广泛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成为苏州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鲜明路径。

  创建高知朋友圈,创新资源刷屏

  不用插管,戴上面罩就能呼吸……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一台轻巧的无创呼吸机,不仅能把握救援的关键时机,而且能避免对病人的损伤。

  八年前,孙建国博士回国来到苏州高新区,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如今,他自主研发的Flexo高动态双水平无创呼吸机,以低成本与高性能,成功进入全国400多家医院。

  孙建国并非特例。目前,苏州高新区已集聚医疗器械相关的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8人次,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知朋友圈”。

  在顶层设计上做减法,在资源集聚上做加法。苏州高新区的做法是通过牵手“大院大所”培育高端“创新源”。近年来,该区相继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余家大院大所,成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苏州医工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7家,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成立公司17家,浙大苏州工研院成立第一年就孵化衍生16家公司。

  伴随着创新资源的不断聚合,如今苏州高新区新兴产业正呈现“乘法效应”。2015年,全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产品41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了55%、52%;该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领域逐步确立了先发优势。

  引来专利车头,知识产权聚变

  苏州城西,群山环绕,清幽寂静。

  2011年以来,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落户,一种凭着一纸专利证书就可掌控市场的新型业态悄然兴起。

  “企业采用我们的服务,可以让创新更精准、更直接。”江苏天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军峰说。

  通过“云计算”为技术,“嫁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权威全球专利数据资源,天弓公司可为用户持续跟踪5000多个技术专题和7000多个机构的全球专利布局,从而为企业运作知识产权找准方向。

  围绕知识产权,一个名为“智慧谷”的发展试验区应运而生。业务审查、代理服务、预警分析、数据利用、专利软件研发、法律援助……用户想得到的知识产权服务在这里都能找到。目前,这里已吸纳60余家服务机构入驻,囊括了专利、商标、版权等各个方面,并实现了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的全覆盖。

  截至2015年11月,苏州高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6件,比苏州市平均水平高出24.3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增长速度均远高于其他区域平均水平。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的比重达到55%。

  对知识产权体系的运用,也让企业尝到了“甜头”。高新区的“专利申请大户”苏州东菱振动实验仪器有限公司,不仅申请专利200多项,还通过专利质押获得了亿元融资。到目前,区内已有20多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来源:http://www.most.gov.cn/xinwzx/mtjj/ztjj/2016zt/gjgxqdyx/201607/t20160729_126872.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