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看苏州
建区22年以来,苏州高新区始终秉承“高”、“新”理念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创新型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发展活力。
随着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批”,让苏州高新区再一次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迅速融入这一“国家战略”,考验的是高新区的创新底气和张力,需要的是高新区全面发动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激发创新活力,
用行动诠释 “国家战略”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新区转型升级中担当先行军,高新区必须走出对固有发展模式的惯性依赖,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区域全面创新。”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认为,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引以为傲的以引入外资经济为主的区域发展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红利下降等不利因素制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如何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破题前行,苏州高新区的答案是着力打好“科技和生态”两个品牌。作为全国首家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25平方公里土地的苏州科技城内,智慧与创新的能量在这里集聚、裂变,将这片土地点石成金。自规划之日起,科技城的定位就非常明确——要看GDP,但绝不唯GDP。对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企业敞开胸怀,不惜下“血本”扶持;对科技含量低、甚至有污染的组装、制造类企业,投资再多也坚决说“不”。
“只有不断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落户高新区,才能激发整个板块的创新活力,”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说,“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尊重,这是激励创新最有效的制度。”周旭东介绍,落户高新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江苏中心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基地,2014年底专利审查员达1600多人,2015年将超过2000人。
栽下“梧桐”引来“凤凰”。截至目前,知识产权集聚区内已有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北京三友、北京三聚阳光等近50家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业务审查、代理服务、预警分析、数据利用、专利软件研发、法律援助、宣传培训在内的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知识产权服务业收入5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逐渐完善,不仅成为企业创新的支撑点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剂,也成为了苏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一个立足高新区、服务苏州市、辐射长三角的知识产权服务集群正在崛起。
调动创新资源,
营造更高水平创新生态
“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我们围绕‘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目标,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的四链结合,” 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围绕价值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这一点,中科院医工所所长唐玉国深有感触。“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科研院所发展带来了契机。对地方政府来说,相比较引进企业而言,引进科研院所产出未必多大,但带来了创新创业的环境;而对科研机构来说,创新创优也要创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一直在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在这里,科研人员可到企业兼职,既调动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得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这段路更加顺畅。
唐玉国举例,医工所建立了医疗仪器工程化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规模达3亿元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机融合了成果转化所需的多种要素。项目经过工程化平台孵化后可直接交给企业生产,而不必拿着项目再研发。目前已有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余家“大院大所”进驻高新区,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增长的重要力量。
“政府建好科技园区后,交给社会力量来运营,这是一项有魄力有远见的创新。不能一大片园区建起来了,最后却成了空城,”博济科技园副总裁孙兰兰介绍,博济在苏州高新区利用老厂房改造科技孵化园,引入200家微小型创业企业。民营资本运营科技园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创新性强、决策快、约束少。不仅管理自由,也充分给与企业发展的自由,在企业需要的时候,顺着企业的特点提供定制服务。
“就拿亚旗电子来说, 2002年,一位留学生回国后创立公司,一直发展平平;2007年底进入园内,博济为其定制了一份规划报告,涉及如何领取政府资金、申报人才计划、品牌包装等等。如今企业销售额从一千两万发展到突破亿元,并且已经完成股改准备上市。”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2014年博济科技园纳税额超4000万。
依靠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紧扣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两大核心,强化规划引领、运行监测,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建了以创新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4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2013年,高新区前30强工业企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已占15家,全区产值超过100亿元的3家企业全部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当年,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和全省首家大数据应用产业园。目前,高新区正结合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
“从2009年以来,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年均增长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形成了医学影像、生化检测仪、体外诊断试剂等产业集群。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赢在了起跑线上,眼下要考虑的是如何构筑一条适合医疗器械产业的产业链。”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顾海明介绍,产业园积极与中科院医工所、浙大工研院等科研机构对接,提升创新能力;举办医疗器械洽谈会,帮助企业融资、对接科技资源;引入注册审批过程中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新医药的审批,让企业领取相关资格的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顾海明预计,2017年,园内企业将突破300多家,实现产值超120亿元。
春光烂漫,坐着电车去赏花也成了不少文艺青年节假日的首选。苏州高新区将抓住国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南车浦镇、克诺尔车辆、易程等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招商,形成包括基础部件、核心装备、整车制造、系统集成在内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围绕高新区有轨电车路网建设,发挥苏州高新有轨电车公司的核心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整合研发、设计、咨询、运营和培训等业务,推进有轨电车产业“走出去”战略。 本报记者 孟 旭
(来源:http://xh.xhby.net/mp2/html/2015-03/13/content_1218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