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敏感的听力是非常痛苦的,目前全球的耳聋患者共有3.6亿人,其中在中国就有2078万人……”。11月24日上午,初冬的苏州外面虽然寒冷,但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五楼的学术会议室里却是气氛热烈,暖意融融。由苏州医工所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举办的2016年“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正在火爆开展,首期“名师大讲堂”邀请是国内耳科权威专家——北京301医院的戴朴教授,他为大家带来是精准医学中“出生缺陷(耳聋)预防新技术及无创产前诊断新技术展望 ”学术讲座。苏州医工所副所长武晓东研究员,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各研究中心负责人、科研骨干和学生以及相关研究室等共40多人聆听了报告并参与了交流和研讨。
报告开始前,武晓东陪同戴朴教授一行参观了所展厅,结合研究方向、科研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和“一三五”规划诠释了苏州医工所的办所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观结束后,戴朴教授一行来到会议室,核酸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岷雪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戴朴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戴朴教授以介绍遗传病学原理、以致聋基因的发现为切入点,为大家阐述了耳聋筛查的意义、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基因谱和突变谱信息分析、药物性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各种综合征型耳聋,包括Pendred综合征、Warrdenburg综合征和Usher综合征、Von der Hoeve综合征、锶耳肾(BOR)综合征等的显著特征、致病基因和真实病例做了详细地介绍。戴朴教授表示, GJB2基因的突变目前占中国儿童耳聋比例的首位,针对这种致病基因突变,戴教授作了细致地讲解。此外,他还介绍了建立三级预防体系的重要性和创建孕早期无创筛查预防的策略,他表示,早期筛查工作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广实施,当前累计筛查23684名孕早期个体,已预防1887个家庭生育聋儿,因此基因筛查并建立耳聋的三级预防体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耳聋出生缺陷,对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公共卫生医疗防御体系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精彩的讲座,让科研骨干们均感到如品甘饴、意犹未尽。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细胞分子生物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春研究员就国际上利用新基因治疗耳聋前沿技术发展方面的关键问题同戴朴教授进行了交流;核酸检测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岷雪研究员针对目前最新发现的致聋基因突变情况分析等关键问题同戴朴教授进行了探讨;细胞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王策就基于流式细胞分离技术对胎儿有核红细胞富集分离机的研发技术路线同戴朴教授及其团队科研骨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讨。
戴朴教授表示,此次受邀来到医工所交流,感触颇多,作为中科院年轻的研究所,医工所科研骨干们的研发思维非常活跃。所领导在立足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战略上,将研究所的定位和发展同国家对精准医学方面的需求以及临床应用切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研究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他还表示,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有很多的研究项目都非常需要像医工所这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能够准确定位,着眼于临床应用研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的科研单位加入到其中来。他认为,医工所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非常有意义,特别是结合临床应用开展交流,进一步活跃了青年人的学术思想,提高了他们执着探索、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名师大讲堂”作为2016年度苏州医工所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凝炼创新点,全面提升青年科研骨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而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旨在进一步搭建同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临床专家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深度拓宽年轻科研骨干们在创新技术临床转化及精准医疗方面的学术视野。
接下来,苏州医工所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还将陆续举办 “
师大讲堂”系列讲座,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科技影响力,为我国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