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无悔姑苏行,不忘翘首医工梦
春的气息伴着生气悄然穿过那杨柳,润雨如薄纱般飘去,我倏地察觉,自己已置身于氤氲在烟雨中的姑苏城。这座历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从春秋伍大夫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开始,便引来无数舞文弄墨,抚琴侍棋的才子佳人。穿越千年的的追寻,这儿依然是那个令人醉心、令人钟情、令人神往的姑苏城。只不过,当这幅墨色山水的苏州画卷染上中国梦的鲜艳一笔时,苏州医工所崭新的篇章在我们眼前铺开。
08年,苏州的土壤里埋下了医工所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怀揣着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这颗种子,承载着美好憧憬,蕴涵着一种期盼心怀,沉淀在医工人的心中,这里汇集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大家风雨同舟,砥砺前行,是实现梦想的意志力量让种子慢慢发芽,所有人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大众的祈盼,不忘初心,一同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这颗希望的种子蓬勃生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拼搏。十年间,医工所从最初筹建时的艰难起步走到今天的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医工所大家庭的努力奋斗,靠的是医工所全体员工的奋斗精神。坐落在姑苏城的医工所,受到江南人文气息的熏陶,迎着中国昂首阔步的发展机遇,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让希望的种子破土生长。
医工所不忘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牢记党的十九大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工匠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则梦想可成,则功业可就。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唐玉国所长以身作则,从长春不远万里来苏州扎根,每天勤勉工作,始终奋战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前沿,带领团队开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新模式,绘成了一幅“科技创新路的伟大蓝图,立志打造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航空母舰”,令业界尊敬。这份尊敬源自他兢兢业业的态度、勇挑重任的担当、别出心裁的创新思路,也源自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家庭为这项事业做出的奉献。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精神领袖的带领下,全体医工所员工这十年间,春去秋来,风雨同舟,一步一烙印,一舞一惊鸿。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听流水潺潺,赏园林似锦,抚苏绣绵绵,细细体味苏州的工匠精神,咀嚼苏州特有的美。历史上,工匠精神造就了苏州繁盛的工艺品,当时的苏州园林和苏绣,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苏州的璀璨离不开旧时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医工所传承了古苏州的工匠精神 ——善于学习,融会贯通,不浮躁,不跟风。从事研究的“工匠们”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认真精神,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深思熟虑,精益求精,研发的产品都要经过“匠人们”的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匠人”,医工梦才能上下求索,自强不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牢记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创新进行到底。创新,不单单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医工所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科研上面,更是深入到各级行政管理上,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医工所在海外建立人才联络机构,安排专业人员来管理国外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权益,同时也帮助所里职工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这样一石三鸟的创新之举让医工所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在十九大精神的创新驱动下,医工所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走在创造创新的前列,使得医工所的科技发展有着持续的后劲和“原动力”。
功崇惟志,业广唯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梦”,带给人们多少遐想、多少憧憬、多少激情!壮志凌云是成就梦想的精神引领。古语有云:“期乎其上,方能及其中;期乎其中,方能及其下;期乎其下,则不及矣。”这句话教导我们有多高的期许就有多高的层次。习主席强调的“功崇惟志”就是这个意思。成大事者,无不心寸远大理想、胸怀远大抱负。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它是引领我们前进的灯塔,给人以信念的光芒。如此,我们才能负担更大的责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正所谓期望构筑梦想,实干造就伟业。回首这十年间,我们在这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刚落地的新芽儿到科技成果花开满园,已经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空谈误事、实干兴邦。”无论是“中国梦”,还是我们的“医工梦”,都离不开踏实肯干。我们每个人都会为心中珍存的医工梦“去拼搏、去奋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们因缘份汇聚于姑苏城郊,带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跨越每一道障碍,带着医工所的情怀,以实现梦想,实现中国梦为荣,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我们的医工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创建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服务人民健康幸福是我们医工所全体员工的梦想。
让我们怀揣医工梦,强我医工,强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