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追梦者

【发表日期:2018-08-30 作者:缪新】

 

  梦,虚幻却又若隐若现,似迷雾中的一盏微灯,时而光影浮现,时而倏然幻灭。都说梦是不着边际的,是荒诞的,但科学梦,却那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梦想是美好的,但追梦的路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我没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广阔胸襟,没有钱学森“弃洋归国”的豪情万丈,有的只是毅然决然背起书囊,默默踏上这条追梦路的勇气和决心,那是2015年的春天。 

  怀着满腔科研热情,梦想着硕果累累的成绩,却不知那是痴人说梦。科研的道路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和平坦,跨专业从事显微光学的工作,一开始到处碰壁,不知道什么是共聚焦,不知道什么是超分辨成像,不知道什么是激发荧光、照明光路、探测模块……知道的只是凹透镜发散、凸透镜聚焦原理,这样的基础能做科研么?“可以!”老师鼓励我勇敢突破自我,刻苦钻研,并言传身教的传输光学理论知识,动手搭建系统实验光路,告诫我“追梦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忍受得了寂寞的人终会攀上顶峰”,一个个字是那么铿锵有力,砸在我的心头。 

  慢慢的,我学会了自己推导光学公式,搭建共聚焦系统光路,撰写了第一篇实验报告,我依然记得老师赞许的目光,那是一种肯定,更是一股无形的动力,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科研的成就感,再多的挑灯夜战、不分昼夜的学习都是那么值得。 

  直到那一次,领导来参观实验室,老师满心欢喜的讲解我们的科研成果和原理样机,并要求我现场演示,却不知为何临时出了故障,机器不能正常工作,气氛异常尴尬,仿佛空气都凝固了,那种愧疚感和灼烧感让我和老师无地自容,领导转身离去的瞬间我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老师也严厉的批评我准备工作不到位,之前得意洋洋的那股劲骤然消失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绝对不能因一点成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从那一刻起,我始终提醒自己怀抱严谨的科研态度,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鞭策和警示自己。记得有一次,老师拿来一些微纳级材料想在反射式共聚焦系统下观测其微观形貌及表面结构特征,却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便怀疑我搭建的实验系统存在问题,我坚持认为是样品问题,我的这份“自大”让老师很生气,那一晚我对实验系统参数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了样品最小刻度偏大的结论,当我把这份报告拿给老师时,那个点头对我是如此重要,更是信心的极大鼓励。同年,我发表了一作专利7篇,其中5篇是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发了皮肤CT样机,实现了成果转化。 

  这一切的成绩是对我正在走着的这条路的莫大肯定,这个若隐若现的梦值得我去追。 

  当然,追梦的道路有时让人充满成就感,有时也让人心生畏惧。今年上半年,在实验系统中验证新的成像方法时始终得不到较好的图像,糟糕的信噪比让研究陷入了困境,无数次实验系统的重新搭建,软件参数的优化,光机精确装调都无法令人满意,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望而归,一次次加班加点的无功而返,把我的意志力和信心摧残的体无完肤,项目验收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真正感受到了科研的可怕和绝望,那一刻,我真的想退缩了,想放弃了,我极度的自我怀疑。我向老师倾诉了这种极端的情绪,并一度提出放弃的结论,我认输了……“科研的道路要是一帆风顺,那人人都能当科学家,一切成绩就显得不堪一提”老师不紧不慢的道出,“耐得住寂寞和孤独,顶得住失败和反复,成功就触手可及了”。走出办公室,我努力平复了内心低沉的情绪,又钻进了实验室,近3个月的摸索,我终于发现了反射共聚焦的散斑问题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更换了光源降低了相干长度,问题迎刃而解了,那一刻我在实验室的欣喜若狂只有自己最能体会,我深刻的懂得了追梦道路的艰难曲折。 

  医工所就像一座布满荆棘的大森林,无数渺小的书童背着书囊,怀揣最初的科学梦想,艰难而孤独的走在寻梦的道路上,时而迷路,时而反复,时而遇见树叶透射的阳光,时而淋落湿冷豆大的雨珠,时而迷雾重重,时而布满生机,但远处的那一缕微光永远不曾湮灭,那就是书童们的梦,也是这片大森林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