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是 药 神

【发表日期:2018-08-30 作者:郑陈帆】

 

  周末闲暇之余去影院观看了近期较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故事讲述一个原本穷困潦倒的小商贩程勇机缘巧合下做起了贩卖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的生意,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帮助了买不起天价正版药的患者而被患者们称为“药神”。然而对贩卖仿制药的罪责担忧的程勇放弃继续经营这个生意,从而致使昔日合伙好友和其他患者因无药去世。愧疚的他决定重新走上卖药之路,而这生意也变成了一场心灵救赎的拉锯战。影片改编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故事,作为医疗行业的科研人员品起这部电影来也有着自己的视角。 

  在医疗行业内,让患者付不起的又岂止“天价药”这么简单,前期的检查诊断、中期的医护监管、后期的康复理疗,无一不让患者望而却步。究其根源,由于过去国内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尤其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超声波治疗设备、高档生理记录仪、磁共振设备等领域进口品牌市场份额更是占到了90%左右。而进口医疗设备维修利润率是销售利润率的三倍,售后服务利润占总利润的90%,部分国外品牌为了获取垄断维修的高额利润,采取不提供设备维修手册、设置维修软件密码、垄断零部件等手段。外商垄断导致医院不堪重负,为了弥补成本,医院被迫将费用转嫁到病患身上,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医疗费用高的局面。当然,国内也已意识到了医疗设备研发的重要性,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国产医疗设备。我想,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一个以生物医学仪器及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独立研究机构的初衷:解民之所急,补国之所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于2008年筹建,至今也已走过10个年头,研究所始终秉承“忠诚务实 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民为本,致力于开展国民之所需的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积极践行的以市场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也让其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国立研究机构。在中国科学院的正确指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医工所脚踏实地、锐意创新,不断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流式细胞仪、血栓弹力图仪、深层光谱治疗仪、双光子显微镜等一项项惠民的医用设备研制而出并落地转化,同时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的分支机构实现模式输出,高效地将所内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了将这些实用性研究成果用之于民的速度。已然,医工所已成为了国产医疗器械行业中的“药神”。 

  “药神”之路举步维艰,但幸而所内的研究人员们不畏艰辛。平日里时常加班,有时周末也没得休,但他们依然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着,对科研任务没有一丝怠慢。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工作不只是为自己谋生,也为国产医疗设备在国内乃至国际医疗市场上谋得一线生机。细细想来,医疗行业真正的“药神”其实正是这帮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对行业的热爱和利民的信念让他们刻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产出惠民利民的医疗产品,从而造福于国人。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依然较为落后,我们心里也清楚发展的道路上会面对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一定能创造出国产医疗设备根深叶茂的繁荣景象。让我们都成为国内医疗行业的“药神”,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