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峥嵘路 砥砺再前行

【发表日期:2018-08-30 作者:朱鑫乐】

  2018年是我们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的十周年纪念,作为发展的头十年,通过所有人的励精图治,团结努力,我们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的发展。而今天,站在以往的成就之上,我们看到的是新十年更大的使命与责任。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中央政府将实施健康中国的概念立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我们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以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为使命。成立十年来,研发了双光子医疗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超声成像器件及大数值孔径物镜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品。 

  如果说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是我们的使命,那么践行创新文化便是我们奋斗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立创新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机制。 

  入职一年多来,在融入所内工作生活中,深刻感受到的我们的幸运与责任。幸运在于我们赶上了、并正在经历我们所发展最好的时代,头十年奋斗的成果期,收获期。优美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的待遇与食堂、住宿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如同大家庭的氛围与奋斗进取的良性竞争。 

  重新运营的餐厅,热闹又欢乐的联欢会等等,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与同事一起参加的体育节。羽毛球、徒步、排球和乒乓球,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使我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协作能力。今年参与并见证了科室在排球赛上的胜利,比赛中所透出的拼劲,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所的精神,有朝气,有拼搏精神。在几周的赛程中,我们有失败,有受伤,有对战术的质疑,但更多的是努力的训练,是相互的鼓励,在最后胜利的一刻,就会明白奋斗的价值,成为一个“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生活上如此,工作上亦是如此。这一年来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熟悉了工作,也感受到了氛围。科技研发工作,尤其是医疗器械的研制,是一项跨多学科专业的行业,对个人学识的深度广度,也对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里大家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竞争。每一次实验合作,每一次研讨会对技术细节的争论,都让我感受到了所内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对创新的渴望。如今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成为这个氛围的组成,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和研究所的价值与发展。 

  作为一位医工人,在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身上的使命与责任。正如今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所揭示的社会现状一样,我国的人民健康卫生还是存在突出的矛盾,一面是身患重病的普通家庭面对高额医疗费用的无奈,而另一面是医疗科技企业面对研发高额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就如影片所展示出的一个症结,所有人都没有在做坏事,但对抗与悲剧还是在不断上演。原研药如此,医疗仪器亦是如此,而这种困局破解的办法,一是像影片结尾所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二是从更根本上的解决,便是提高我国医疗技术的研发能力。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我们医工人责无旁贷。 

  如今国内高端医疗仪器仍然被国外企业垄断,国民健康幸福被他人掌控的现状,我们医工人要以推动我国医疗仪器产业创新发展和医疗仪器国产化作为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实现医疗技术的科技创新,更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让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应用,成为工程化的产品,直至成为可以用于医院,家庭的器械,使科技发展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世上本就没有药神,有的只会是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医工所的各位同仁就是要做我国医疗科学科研工作一线的战士,我们应承载着创新的精神与时代的使命,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努力奋斗! 

  白驹过隙,十载岁月峥嵘已经过去,我们所头十年一路走来,经历过风雪,但从未迷失过道路,更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成绩。如今我们从“求生存”走向了“谋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医工人在新的十年即将开始之际,总结经验,明确使命,设定更高的目标,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