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记李勇研究员

【发表日期:2018-08-30 作者:蒙青林】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以及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十年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正是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双轮驱动下,艰苦创业、探索开拓研究所的发展道路。 

  作为苏州医工所的副总工程师、生物制品首席科学家,李勇研究员在他的报告里经常放上一页幻灯:恩格斯的头像及其名言“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以此来突出发展现代生物制品对人民健康呵护事业、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行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苏州医工所成立之初,李勇老师即被聘为客座研究员,后来组建了血液免疫学研究中心,大力推动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熟悉李勇老师的人都知道,他不仅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生物制品行业的飞速发展,还是亲历其中的佼佼者和弄潮儿。他研制的人类ABO血型单抗试剂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生物技术血型产品;他创办的企业在行业内领先,占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他主编的《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实用血小板免疫生物学》等著作是临床输血检验科的必备工具书。这样一位功成名就、年逾花甲的老人,愿意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参与到苏州医工所的艰苦奋斗中,正是基于他对研究所发展理念的认同,源于他一腔产业报国的拳拳之心以及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李勇研究员出身医学世家,上山下乡时当过赤脚医生,回城当过轨枕厂工人,恢复高考后最初的志愿并不是临床医学而是铸造专业,他的身上有着和习近平总书记相似的知识青年成长痕迹与家国情怀。他曾经工作了30多年的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生物制品研究机构和国有重点医药骨干企业,生产了中国第一个干扰素、白介素、甲肝病毒活疫苗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为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和生物制品行业做出过很多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生物技术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勇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老一辈科学家如朱既明院士、张权一教授等人筚路蓝缕的故事。比如张权一教授乱世从戎,1948年中国共产党公开建党后首批入党;文革后临危受命,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基因工程和杂交瘤细胞技术;开发生产了一系列重要的疫苗和单抗诊断试剂,为守护人民健康福祉立下汗马功劳。李勇老师总是强调,他要传承给我们的不仅是生物制品和医学免疫的知识技术,更是这个领域中前辈科学家传承下来对党、对国家、对预防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典范精神。李勇老师非常注重细节,对实验的每一步操作都很讲究,都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和奥妙,为此经常批评我们在试剂研制过程中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记得刚开始做输血相容性试验时,他走过来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默不作声,事后对我的实验操作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很多细节错误;通过询问得知我的实验操作大都是学校里师兄师姐带出来,并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培训,为此他既生气又着急,要求每个实验人员严格按照AABB手册的操作规程进行试验,一有机会就对我们进行随机考核。他一直希望在研究所里建立一种类似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机制,对从事生物医学检验的科技人员进行各种系统训练,使年轻科技人员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工匠技艺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立题上,李勇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结合临床实际,聚焦免疫学技术的最基本问题,凝炼科学问题,选对研究方向要一竿子插到底,久久为功。他多次说过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要尽可能做深,做透,做出拿得出手的实际成果,不能为了项目结题去争取项目,去做科研。他总结自己35年的科研攀峰与产业转化的经验教训,得出一个朴素的道理:“科技人员不能做寄生虫,要做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这句话成为他鞭策和激励年轻科技人员创新立业的口头禅。 

  李勇研究员在生活中是个很可爱的人,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总是热心提供各种帮助。他希望年轻人能劳逸结合,自己却从不松懈,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他的梦想就是把声、光、磁、电、机械、微纳等各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在医学检验创新上,打破国外高端医疗器械、试剂在国内临床的垄断地位,掌握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把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沿着一带一路服务全世界的人民。为了这个梦想,他用宋朝诗人李纲的《病牛》来自勉: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00811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题词: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服务人民健康幸福,这正是苏州医工所的初心写照;筑梦十年,有很多人的努力付出,在“羸牛生健犊”这样一种薪火传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承担重任,继续向前奔跑;蓝图已经描绘好,实现医工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百年梦想越来越近,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