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当祖国人民享受堵车假日的时候,西方的一个不足我省面积的国家,伴随着全新配色的诺贝尔小鬼酒杯的新鲜出炉,一场全球科技盛宴正拉开帷幕。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们穷其一生智慧躬耕于各自研究领域来撷取这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最终摘得这只小小的酒杯。
当科学家们在那里畅所欲言之时,左邻右舍们总也会热闹一阵,或论宏观之规划、或论岛国之政策、或论技术之己见、或论获奖人之异端,却鲜见知行合一的实例,多半的喷子都是在谈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与规划。其实,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始终是人类智慧能力的最大体现,人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经常由此发端。我们最应做的就是研究这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为我们的行动指明方向。
苏州医工所全称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远不是诺贝尔奖这样的百年老店,自2008年成立以来没有四处泼宏天之伟愿,亦没有到外讲救世之大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但其理念上合天理,下应潮流,竟与诺贝尔奖之精神暗暗契合。比如在诺贝尔奖历史中,近一半儿奖项与生物医学有关。因科学仪器设备而获奖的超过了23届,而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的研究而获奖的超过了25届。苏州医工所在创立之初便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工程技术写入了名字之后、二是将生物医学写在了名字之前,虽初心只是立一方天地,服务天下百姓。
细数之下,诺贝尔奖的内涵与苏州医工所的建所理念远不只是在一个小小名字上,总结近些年与上世纪对比所体现出的那些不同,会发现技术超越理论、跨界替代细分、作坊挑战集团是最突出的变化。而在这些点上,苏州医工所正以身践行,创造一个新的科技发展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技术超越理论--工匠带动行业甚至产业的革命
见人所未见的世界,一直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目标,那技术能否给人类带来革命呢?物理学诺贝尔奖在上世纪百年中,发现新物质、新机理、新学说等科学类奖81个,而技术类(包括新仪器、新技术、新材料)奖项31项,占总奖项的26%(6年空缺)。可以说,技术的贡献有,但数量上相差一倍。
而近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技术类比例为40%。最为经典的是高锟先生获奖:早在上世纪60年代,高锟就提出了光纤理论,但并未受到诺奖的青睐,直至他通过不懈努力改良技术,终于在1981年完成了第一代光纤系统,他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的美誉,同时也因为这一技术的实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光学镊子的发明者—亚瑟·阿什金,同样也是一个技术类的奖项,该发明不仅变革了激光物理学,同时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及医学领域相关的发展。如果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中规中矩的话,那近5年的化学奖就比较好玩了,出现了若干类似物理学家以超低温电子显微镜这样的技术发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样罕有的现象(当然了这些奖项几乎都与生物医学有关)。
作为一直宣称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的中科院系统,苏州医工所是唯一将“工程技术”嵌入名称的研究所,做的就是技术,培养的就是工匠,虽然也顶天立地,但更注重下盘稳固,没有坚实的下盘,一切都是泡影。
说起工匠,在诺奖的历史当中,最不缺的就是工匠。只有做到精于工而匠于心,才有可能有所成就。日本的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0年的执着与创造,伴随着这份专注的只有通往科学高峰的孤独,完美的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同时,世界也给予其最高的荣誉。在新时代下,尤其在医疗仪器行业井喷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之于我们不可或缺但又不尽相同。在结合自身的优势的前提下,依靠不断的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从有穷到无穷,我们更应该在最原始的资源、生存空间的竞争逐步向市场竞争迈进的同时不忘匠心,不断完善自身硬实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匠之家”。
关键词:跨界—应用是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动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跨界并不再是演员歌手的专属宠儿,越来越多的科技大佬们乐此不疲的玩儿起了跨界,这其中就包含了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在上世纪百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当中,“化学生物奖”有10项,“化学物理奖”3项,分别占10%和3%;而在21世纪的这18年当中,“化学生物奖”有9项,“化学物理奖”3项(也和生物有关但并未计算在其内),分别占50%和16%。诺奖越来越不像一级学科那样的东西了(不知道国际有没学科分类),超高分辨率的荧光显微镜拿了2014年的化学奖,传统理论上这是一个物理学界做的事情。同样的,更多的化学奖看上去更像生物奖,比如2017年的冷冻电镜技术拿下了当年的化学奖。
苏州医工所在中科院系统代表了一种尝试,亦是一种创新,继承了匠人精神的同时,成为跨界领域新的弄潮儿。选择生物医学是符合当今科技乃至国情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团队大部分出身于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领域,而我们的研究方向包含了医用光学,医用检测,医用电子学,医用机械学(康复),医用声学等,学科建设不是我们要做的事儿,以市场(人类)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实现、产品落地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为保障这个目标,我们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管理流程、质量体系等,这些都是与传统方式不同的四不像创新机制。
关键词:作坊—碎片是社会发展的新宠
有人会问,我们国家有700多位科学院院士,但为什么这些院士却都没有获得过诺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一个院士所带领的一个学科方向往往是由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共同努力数年完成的,相对于集团作战的院士大军来说,诺奖对那些小作坊里的天才格外的关注。不论是物理学奖中仅仅25岁就发明了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物理学天才劳伦斯布拉格,还是生理医学奖中获得自噬之父美誉的大隅良典先生,亦或是化学奖中发现了DNA修复的机制的阿齐兹桑贾尔,这些小作坊出来的诺奖代表人物充分的体现了近年来的诺奖越来越向非典型机构倾斜,所代表的工作也越来越不是大集团的成就,多半是小众人群、小研发机构。现如今小作坊相对于大集团的优势更加突出,效果更为明显。
以德国军队的参谋部和美国汽车界的福特为代表的大规模群体做战虽然分工合理、联系紧密,但那仅是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的产物,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信息化时代以及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各种复杂要求,此时小作坊的好处就明显的显露了出来,比如容易坚持已见,因为你不是一个整体组织中的某个部分,所以不需要对组织的其他部门负责,你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内心渴望负责;比如减小甚至彻底消除了内耗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等市场所病垢的一些劣势。
苏州医工所即想顺应潮流,又不能过分超前,因而建立了新型的发展模式,那就是有集团大规模配合的基础,又以各自碎片化的分队为主。苏州医工所为大本营,建立多家域外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式特色研究。苏州本部突出集团性相当于一艘战舰、一座大本营,可以提供补给,而不断组建的这些域外机构突出碎片化,真正到市场上拼杀的先锋队。根据地域的不同分别有所侧重,比如北方干燥,百姓食咸,易患内腑病,我们更多针对的是便携式检测设备;而南方阴湿,易患外感病,我们更偏向保健类的便携设备。因此,因地制宜发挥小作坊反应迅速,高效灵活的优势,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综上,在21世纪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打破医疗仪器的行业壁垒,通过跨界、融合,依托苏州医工所组建多个不同细分领域的小作坊,各自发挥优势从不断占领市场到引领消费者需求,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能够继续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造福人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作者:亚泰中科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