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阿富汗局势瞬息万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了紧追国际政治重点,帮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影像室、声学室、光学室和光电信党支部共同组织,于8月27日,邀请了苏州大学的潘德京教授来所做《丝路囧途:一个中国科研人员的多元文化游历与思考》专题报告。
潘教授的报告从自己的母校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切入主题,介绍了个人对“行与思”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理解。潘教授专业为生物学研究,需要前往各地收集资料,对比信息,验证假说。在不断的考察和研究过程中,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对不同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开始了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因科研工作需要,多次前往国外交流,足迹遍及78个国家,与当地科研工作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在欧洲和中东国家的游历研究时,形成了自身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式,即:大量的收集信息材料,做好分类与对比,做到“博学”,再以批判性的“审问”凝练问题,基于科学方法和人文关怀的“慎思”后,才能独立自由的“明辨”,最后在相信人性与谦卑的“笃行”中验证真伪。潘教授分别分享了自己在南欧、中西欧、北欧、巴尔干、东欧、中东、中亚、印度、南亚、日本和美国的经历。最后,潘教授通过分享阿富汗的历史变迁,当地普什图瓦力人的文化信条,塔利班组织的历史演变,当地友人的观点等,全面的分析了阿富汗当前的局势。
在分享感受和心得时,潘教授说,现在自己有两方面的感受比较深:一是安定团结的重要,在国内时没太大感觉,但在国外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动荡中特别能感受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些国家内,几个民族之间互相背负着重大血仇,真是稍有火星就能引起大乱,很难想象,在那种文化背景下,大家能心平气和的讨论学术和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历史的厚重与脆弱,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先辈的探索和尝试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与思想,但是其中很大部分随时间消亡了。在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是很神奇的存在,我们文字在演进中一直在使用,我们的历史一直被传承,大家阅读先秦诸子的文言文作品,虽然阅读有困难,但应该还不至于读不懂。但你让英语国家的普通人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原文,因为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大概率是存在阅读困难的,更别说古拉丁文和希伯来文著作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在科学研究工作之余,多多读读历史,丰富自身人文修养,更好的“以文贯理”,获取更多的成果。

|